药学部介绍
2016-01-25 09:29 / 药学部 / 人浏览 最后修改于 星期一, 25 一月 2016 09:29
   1898年德国建院后,设药局,药局长为布兹福霍尔兹,1914年11月,日本军队占领医院,改称陆军病院,药剂工作隶属卫生材料系,1917年9月,由一等药剂官小筱武雄负责,工作人员由三等药剂官饭岛明。1918年3月药局迁至一病房内。1919年,由药剂师相模嘉作负责,工作人员由药剂师田边定吉、有马晋吉、井手谦逸、猪仓之助。1920年,有马晋吉调作庶务工作,药剂师黑川和足、印牧久吉来局。此时药局迁入门诊楼内。1927年3月,医院改称同仁会青岛医院,田边定吉任药局长。1938年,医院编为战时组织改称为同仁会青岛医院诊疗班,药剂师设乐三男代理药局长。1944年,设乐三男离任,中村喜内代理药局长。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1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医院,田边武留局任药剂师。1946年3月,李召华医师任药局主任。6月,李炳生任药局主任,田边武回国。1947年8月,药剂师魏振灼任副主任。1949年1月,孙世锡来药局任药剂师,并承担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的药理学授课任务。1949年6月,魏振灼任药局主任。1956年3月,在药剂科内建立中药房。由宋永昌负责,增加药工冯板桥等4人,设中药煎剂室。同年建立灭菌制剂室和西药检验室。
    1958年建立生产大液体的西药厂。至此,院内制剂已初具规模,可自制部分针剂、片剂、膏剂、注射用水、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胎盘组织液等。1964年,制剂室扩建,增加化验、洗刷、配粉、灌装、消毒、储存等设施后,生产输液10种以上。1978年因缺少葡萄糖原料,该室研制红薯淀粉转化葡萄糖,用以制成葡萄糖输液,年产10万余瓶。1959年开展中药剂以来,采取洗、漂、炒、炙、蒸、煅等方法,加工炮制传统丸、散、膏、丹、酊剂、冲剂、合剂等成药达90多种。
    1959年10月,药局改名药剂科,王茂修任副主任。60年代,来科工作的有孟昭芳、翟禺、袁有江、赵丕暖、张云兰、栾同俨、李淑华、赵锦令、李华庆等;70年代后,陆续调来或分配来一些大中专药学专业毕业生,有曲敏绪、宫荻风、万瑞香、孙伟、綦秀芬、姜思通、殷秀贞。1972年5月,孟昭芳任副主任。同年,建立中药制药室、病房药房。此时药剂科下设有门诊药房、中药房、病房药房、普通制剂室、灭菌制剂室、中药制剂室、药检室、西药库、中药库。1976年李淑华任药剂科副主任,分管中药房,经济上独立核算。1985年2月,曲敏绪、李淑华任副主任。1987年1月万瑞香、李淑华、赵丕暖、孙伟任副主任。
    90年代以来,药剂科在院领导和药事管理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药品供应、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药学部门,由科主任负责开展工作。下设门诊西药房、门诊中药房、门诊草药房、急诊药房、病房药房、外科药房、东区药房、乳腺中心药房、脑科医院药房、肠道门诊药房、中心摆药室、临床药学研究室、药库等。1999年,孙伟任药剂科主任,孙向红、万瑞香、綦秀芬任副主任。2000年,制剂室从药剂科分出,綦秀芬任主任,韩德顺任副主任。2001年,医院将药库从药剂科分出,成立药品采购办公室, 万瑞香任采购办主任,隋忠国任副主任,孙伟任药剂科主任,孙向红任副主任,2004年孙伟任药剂科主任,孙向红、马霖任副主任,隋忠国任采购办主任。
    2011年,医院将药剂科和药品采购办公室合并,成立药学部,成为集药品供应与调剂、静脉用药配置、临床药学、药学服务、药事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具有管理职能的综合性业务科室,负责本部、东区(分院)和西海岸(分院)三个院区所有的药事工作,隋忠国任主任,李静任副主任。
     药学部下设:药品调剂科、临床药学科、制剂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东区(分院)药品调剂科、黄岛院区(分院)药品调剂科、药品采购办公室七个四级科室,其中药品调剂科下设门诊药房、急诊药房、病房药房、中药房、摆药室、脑科医院药房6个部门。临床药学科设有临床药师办公室、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办公室、药物信息室等。
学科带头人隋忠国兼任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医学会临床个体化用药检测与指导分会主委、青岛市生理学会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青岛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刊》杂志副主编、《中国药房》、《中国临床医生》等杂志编委等多项社会任职。
  • 科学研究
1、科研立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他科研立项20余项。
2、发表论文和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近30部。
3、获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市级奖励20余项。
2012年获批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承担抗肿瘤药物、肾病和抗感染药物三个专业的临床药师培训工作,目前有7名省内外学员顺利结业,7名学员正在接受培训。本科室还是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青岛市卫生学校等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分别承担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培养带教工作。
  • 技术优势与特色
1、基因检测与个体化用药:开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是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趋势。科室有专门基因检测的实验室,为半岛地区最早开展基因检测的实验中心。2012年与周宏灏院士合作建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青岛分中心分子诊断实验室”,目前已开展CYP2C19、ALDH2、抗肿瘤药物及抗乙肝病毒药物相关基因等百余项检测,已完成一千余例的个体化用药指导。
2、血药浓度监测:目前开展甲氨蝶呤、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多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3、维生素血浓度监测:通过测定9种维生素VitA、VitB1、VitB2、VitB6、VitB9、VitB12、VitC、VitD、VitE的血药浓度,有助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维生素缺乏性疾病,或维生素异常增高引起的某些维生素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有助于维持维生素的有效治疗,避免无效或过度治疗,实现维生素治疗的个体化,节省医药卫生资源,提高有效性。
4、新药药理学研究:与青岛大学医学院联合建设海洋药物开发实验室和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发新药多个。 
5、抗菌药物监测质控:2014年青岛市抗菌药物质控中心挂靠我院,由药学部主任隋忠国担任质控中心主任。该中心的建立为我市抗菌药物监测质控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进行全市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为下一步开展抗菌药物监测质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青大附院将通过质控中心的工作,带动青岛各家医院抗菌药物工作,共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最终使得耐药菌减少,抗菌药物人均费用降低,老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