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
2014-11-03 10:26 / 专病专栏 / 人浏览
  腹泻指肠黏膜的分泌旺盛与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致排便频率增加,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腹泻指24小时内出现排便次数增多(≥3次),粪质稀薄或水样或大便量超过200克,其中水分占80%,且病程在1~2周内。急性腹泻一般发病急剧,一日大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排便时常伴有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
  1. 肠道疾病  引起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虫与寄生虫感染等引起的肠炎及出血坏死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Crohn病、急性肠道缺血等;此外,可因抗生素使用而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食物中毒
  (1)进食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嗜盐杆菌等污染了的鱼类、家禽等食物。
  (2)服用了有毒的物质,如毒蕈、桐油、 河豚、鱼胆、有机磷、砷等。
   3. 变态反应
  (1)食物过敏(牛奶、鱼、虾等)。
  (2)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4.药物
  多种药物可导致腹泻。如红霉素、氢氧化镁、新霉素、林可霉素、硫酸镁、山梨 醇、甘露醇、利血平,心得安等均可引起腹泻。
  5.其他 
  (1) 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流行性感冒、麻疹。 
  (2)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危象、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危象。
二.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多由感染因素所引起,临床上除腹泻外,一般都有发热、腹痛及白细胞增多等表现。但是不同原因临床表现略有不同。常见病因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有:
  1. 肠道感染   
  (1)细菌感染
  1)细菌性痢疾: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感,可伴有恶心与呕吐。腹泻特征为粘液脓血便,每日次数不等。显微镜下发现大便含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
  2)沙门氏菌属感染:多有不洁饮食史,常有腹胀、腹痛与腹泻症状。大便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有脓血,大便每日3-5次不等。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3)大肠杆菌肠炎:常有不洁饮食史。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呕吐。腹泻多以水样便为主,也可有粘液和脓血。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4)肠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腹痛与腹泻等症状。腹泻以稀便为主。可伴有少量粘液脓血,大便培养可确立诊断。本病常有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外科大手术后发生。大便培养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
  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在长期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所致,临床特点为大便次数多,重者每日可达20次以上,粪便可有粘液脓血甚至呈血水样,有时可排出呈蛋花样的伪膜。常伴有发热、心悸、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6)霍乱:系霍乱弧菌感染所致。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泻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样肠内容物、脱水、肌痉挛少尿和无尿为特征。霍乱弧菌快检阳性。
  (2)病毒感染  多见于:
   1)肠道轮状病毒感染:临床类型呈多样性,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型腹泻至严重的脱水,甚至死亡。特征为起病急,有恶心、腹痛、腹泻、厌食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多数先吐后泻。可伴有肌痛、头痛、低热和发冷。半数患儿在腹泻前可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有支气管炎或肺炎表现。腹泻每天十余次左右,重者可达数十次,严重病例可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诺罗病毒:起病急,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轻重不等。腹泻为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每天10多次。有时腹痛呈绞痛,可伴有低热、头痛、发冷、食欲减退、乏力和肌痛等。一般持续1—3天自愈,死亡罕见。
   3)此外还有肠道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星状病毒感染等,临床症状一般较轻。
  (3)真菌感染
  长期应用应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肠道可发生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轻者为稀软便可伴粘液,每日数次不等,有时大便呈蛋清样表现。重者大便可呈粘液脓血样,粪便常规检查找到或培养发现致病的真菌时可确诊。
  (4)原虫与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较急,常有发热、腹痛与腹泻等症状。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伴粘液脓血,有时呈暗红或果酱样,量较多,具恶臭。新鲜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即可确诊。
  2)急性血吸虫病 一般发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者。常有畏寒、发热、腹胀、咳嗽、腹痛与腹泻等症状。腹泻并不严重,每日3-5次不等。可为稀便或带有粘液。如果患者是反复多次感染,则常伴有肝脾肿大等表现。
  3)其他如梨形鞭毛虫感染、滴虫感染也可引起腹泻,粪便找到相应的病原体确诊。
   2.食物中毒
  (1)进食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嗜盐杆菌、或肉毒杆菌等污染了的食物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腹泻及脱水的症状,称之为食物中毒。患者大便可呈稀便或水样便,常伴有粘液,少数可有脓血。
  (2)服用了有毒的物质,如毒蕈、 河豚、鱼胆,有机磷、砷可发生腹泻。腹泻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数有脓血。可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
  3. 变态反应
  (1)食物过敏(牛奶、鱼、虾等)可引起腹痛、腹泻。
  (2)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肠蠕动增快而发生腹泻。腹泻特点常以稀水样便为主,常伴有腹痛。
  4.药物
服用药物如红霉素、氢氧化镁、新霉素、林可霉素、利血平,心得安等可出现腹泻。腹泻常以稀便和水样便为主,常无粘液脓血。
  5.其他
   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流行性感冒、麻疹、甲状腺危象、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危象等疾病除了有腹泻症状外,还有自己疾病的一些特点。
三.急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急性腹泻是指24小时内出现排便次数增多(≥3次),粪质稀薄或水样或大便量超过200克,其中水分占80%,且病程在1~2周内。
腹泻伴随下列症状,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1.伴重度失水,常见于霍乱或副霍乱、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慢性尿毒症等。 
  2.伴发热,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小肠恶性淋巴瘤、局限性肠炎、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病、病毒性肠炎、甲状腺危象等。 
  3.伴里急后重,可见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发作等。 
  4.伴明显体重减轻,可见于消化系癌、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伴皮疹,可见于败血症、伤寒与副伤寒、麻疹、变态反应性肠病、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四.急性腹泻的危害
  急性胃肠炎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起肠息肉,肠狭窄,肛窦炎,肛管炎、肠穿孔、抵抗力降低甚至休克。
五.急性腹泻的治疗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1.饮食治疗
  患者在此期间均宜食稀软、纤维少、易消化的食物,如挂面、面片、白米粥等;并减少膳食摄入,宜多饮水;注意少食多餐,忌食油腻肉类、生冷辛辣刺激以及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更要注意饮食卫生。
   (1)尽量少吃菠菜,因为菠菜的草酸含量最高,草酸容易和人体进食的钙质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等物质,草酸钙会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会加重腹泻的病情。所以食用菠菜时应当先用开水焯一下,不可直接炒着吃和做汤吃。 
   (2)避免吃豆类、甘蓝菜等,其他含有大量不易吸收物质也会加重腹泻,包括脂肪类、玉米、燕麦、面包等面粉制品或苹果、李子等,也要避免喝碳酸饮料,因为饮料所含的气体可能使腹泻更加严重。
   (3)要多喝水,长时间腹泻会使身体大量缺水,引起电解质紊乱等。饮用含氯化钠、氯化钾和葡萄糖等的补液盐是理想的选择。因为他们能补充体内流失的葡萄糖或矿物质等,还可调节水分酸碱的平衡,及时补充维生素等。
   (4)腹泻需要多摄取水分。多喝些菜汁、果汁、淡盐水等,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情况稍微好转后可以进食一些细软容易消化的流食,如挂面、面片、白米粥等;
   (5)注意少食多餐,不要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要忌食肥肉及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油腻多的点心等。
   (6)腹泻患者不宜喝牛奶,虽然此症状不是牛奶引起,但饮用牛奶后会使这些症状加剧。因此平时腹胀、多屁、腹痛与腹泻的人不要喝牛奶。
2.病因治疗
    (1)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氟喹诺酮类药物是首选抗生素之一。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仍有血性便腹泻,病情没有改善,则需要重复粪便镜检和培养,并考虑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并活组织检查。
   (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3.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补液主要包括口服补液疗法和静脉补液疗法。口服补液疗法具有服用方便和降低医疗费用的益处,适用于轻、中度脱水以及没有明显呕吐的患者,但不宜口服浓度过高和饮用速度过快。腹泻停止后即停服。脑、肾、心功能不全及高钾血症患者慎用。 
   (2)黏膜保护剂  如双八面体蒙脱石散粉。双八面体蒙脱石散粉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和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修复和提高胃肠粘膜对致病因子的防御功能。其不良反应偶有便秘。
   (3)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上皮恢复,而且安全有效。
   (4)止泻剂 腹泻后不要马上就使用止泻剂。如果是腹泻频繁,持续时间长且出现脱水症状者,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前提下,可酌情使用止泻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如洛哌丁胺、复方樟脑酊。
   (5)其他  如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止疼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六.急性腹泻的预防 
  1.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2.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但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透蒸熟。 
  3.要注意手的卫生。饭前、便后手要洗净。
  4.要清洁环境,灭蝇、灭蟑。
  5.要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饮用具。
   以上五种方法虽然可以有效预防腹泻的发生,但一旦出现腹泻的症状,患者还应引起重视,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找出其背后的发病原因,及时治疗。
 
青大附院腹泻门诊诊疗信息
  腹泻门诊属于感染性疾病科的分支。每年5月1号至10月31二十四小时全天开诊,集收款、就诊、化验、取药、输液等一条龙服务。主要接诊急性腹泻(病程2个月),目前感染科门诊量约15000人次,为医院优质服务窗口。现有医师15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主治医师6名;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3名,博、硕士学位人员占90%。
近几年来,科室共承担部、省厅及市级科研课题3项,出版主编和参编医学专著3部,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
感染性疾病科目前下设三个四级学科,分别为:
本部腹泻门诊:青岛市江苏路16号(院本部)
门诊地址:南门左侧       电话:82911204
黄岛腹泻门诊:黄岛五台山路1677号
门诊地址:医院东北角感染性疾病科楼1楼         电话:82919281
东区腹泻门诊:海尔路59号   
门诊地址:医院西北角感染性疾病科楼1楼    电话:82913291
专家
江月萍
 
  坐诊时间:每周二、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感染科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青岛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1990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200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博士毕业。2012年在美国EMORY大学消化内镜中心做访问学者半年。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工作,对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和危重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重症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消化道大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编写人卫版医学专著1部。完成科研课题4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承担青岛大学医学院五年制、七年制医学生授课任务。
边城
 
  坐诊时间:每周二、四本部门诊,一、三、五黄岛院区门诊。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传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肝病学会委员。
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一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赴日本福冈大学医学部访问学习,从事脂蛋白代谢及其与相关疾病关系研究。2002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以来,从事医教研工作年20余年。
  先后承担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吉林省科委、日本福冈大学和青岛市科技局资助的“钙拮抗剂等对实验性纤维化的作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防治实验性肝纤维化和脂肪肝的研究”、 “ α-硫辛酸防治脂肪肝的实验研究”、“一氧化氮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ALLO-LAK细胞输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 应用等速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血浆脂蛋白代谢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等6项课题。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近年来,先后承担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检验系、护理系及成人教育部的«传染病学»、«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任务,并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脂肪肝的防治。
青年人才
本部感染性疾病
  刘涵云,女,医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2014年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及抗生素研究所进修研习9个月。现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青岛市医学会第七届感染病学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诊治工作。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著作一部,参编著作多部。承担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预防医学系«传染病学»教学任务,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药物性肝病及脂肪肝的防治,擅长抗生素合理规范使用。
  黄德瑜,女,医学硕士, 200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内科学,博士在读。2012年9至2013年2月至中国人民解放军三0二医院进修学习肝病半年。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在中华核心一类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副主编论著一部。承担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预防医学系«传染病学»教学任务,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药物性肝病、脂肪肝及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
  王婷,青岛大学内科学(传染病)硕士学位,2007年工作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目前已通过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并已获得中级职称资格。在临床从事肝病及传染性相关疾病诊疗工作。
东区感染性疾病科
  姜靖,本科毕业,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内科临床操作技能,掌握了感染性疾病科的多种传染病的诊治流程及应急预案,尤其擅长肠道炎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治,预防及健康教育等。主要研究方向肠外营养的研究。工作以来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史芸,女,1975年出生,中共党员。1993-1998年就读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于青岛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师从王斌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8月大学毕业分配至青岛解放军第401医院消化内科,医师,2003年12月起任401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2009年4月转业至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
  姜昌松,男,1970年出生,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现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9年,对于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现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工作,对于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经验,尤其对于急性感染性胃肠疾病、流感有较深入的研究。
  毕春花,女,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工作多年,擅长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肝病、水痘、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张晗,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200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消化内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于青大附院感染科工作至今,2011年任主治医师。熟练掌握消化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常见病的诊治,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篇,SCI收录2篇。
黄岛感染性疾病科
  牛庆慧,女,医学硕士,200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博士在读,2009年7月至今工作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感染性疾病科,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科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工作至今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均被CA或medline收录,参与课题鉴定一项,参与申请青岛市科技局课题一项并结题。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药物性肝病及脂肪肝的诊治。
  张凤娟,女,医学硕士,200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0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消化内科专业,2010年7月至今工作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感染性疾病科,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科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工作至今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擅长各种肝病及传染病的诊治。
  刘培,女,医学硕士,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青岛大学,2010年7月至今工作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感染性疾病科,从事感染性疾病科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治相关课题1项并结题,荣获青岛市科技局二等奖。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及脂肪肝等相关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经验。
  杨玉玲,女,医学硕士,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青岛大学,2011年7月至今工作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感染性疾病科,从事感染性疾病科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呕吐机制及止呕新药创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并结题。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及脂肪肝等相关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