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2014-10-09 12:33 / 专病专栏 / 人浏览

  全身皮肤发黄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人体血中的红血球老化后经代谢产生一些废物,其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废物最后经由肝脏排出体外。在医学上以血中胆红素的浓度来代表胆红素累积的程度,如胆红素浓度为12mg/dl,表示100ml的血中有12毫克的胆红素。如果这种废物产生过多(如红血球破坏过度)或无法排出(如肝胆系统疾病造成排出异常)就会累积在体内,引起皮肤、眼白泛黄,也就是所谓的“黄疸”。所以说黄疸是许多不同的原因,造成胆红素堆积在体内而形成的临床表现。
  黄疸是常见病,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的病因
  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血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  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这种类型的黄疸就需要外科的治疗了。
黄疸的临床表现
1.基本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2.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3.腹部体征
(1)腹部外形 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
(2)肝脏情况 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时黄疸和肝肿大并存,肝脏质软,压痛和叩击痛较明显。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时,黄疸迅速加深,而肝肿大不著或反而缩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肝肿大不如急性肝炎明显,且质地增加,也可无压痛;肝硬化时也可扪及边缘不齐和大小结节。肝癌时肝肿大较者,可失去正常形态,质坚,可扪及巨大包块或较小结节,压痛可不显著,但肝表面光滑的不能排除深部癌肿或亚临床型“小肝癌”。肝脓肿接近肝表面时,局部皮肤可有红肿、压痛等炎症征象,巨大肝脓肿、肝包虫病、多囊肝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情况时,肝区或有囊样或波动感。
(3)脾肿大 黄疸而伴脾肿大者,多见于各型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全身感染性疾病和浸润性疾病,癌肿侵及门静脉和脾静脉时,可引起脾肿大,少见的脾梗塞和脾脓肿等亦有类似脾肿大,且有压痛等体征。
(4)胆囊肿大 黄疸而伴胆囊肿大者均属肝外梗阻,应考虑:①癌性黄疸见于胆总管癌、胰头癌、乏特壶腹癌和罕见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胆囊光滑、无压痛,可移动。胆囊癌时质坚,常有压痛,②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一旦出现梗阻,胆囊可肿大,多无压痛。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时,胆囊萎缩而不能扪到,③慢性梗阻性胆囊炎,因胆囊管存在结石,胆囊肿大的机会较急性胆囊炎为大,压痛不明显。④慢性胰腺炎时,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压迫胆总管而使胆囊肿大,压痛也不显著。⑤胆囊底部巨大结石、先天性胆管扩张或胆道蛔虫症,也可引起胆囊肿大、压痛多不明显。肝内胆淤时胆囊多萎缩,胆囊是否肿大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5)其他情况 有肝炎、扑翼震颤、肝性脑病和其他神经精神异常、腋毛稀少、睾丸萎缩、杵状指、皮肤角化过度、匙状指甲、多发性静脉栓塞和心动过缓等。晚期癌性黄疸病人尚可表现癌肿转移的有关征象。肝功能衰竭可表现脑病和颅内出血情况。血腹、胆汁性腹膜炎,胆汁性肾病和休克等也可见于癌性黄疸病人。
黄疸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出现黄疸时,应抽血化验肝功,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其他的抽血化验和仪器检查进一步明确黄疸的类型。比如消化系统的彩超,上腹部CT等。
诊断
  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鉴别诊断
  需要和假性黄疸鉴别。假性黄疸见于过量进食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桔等食物。胡萝卜素只引起皮肤黄染,巩膜正常;老年人球结膜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假性黄疸时血胆红素浓度正常。
黄疸的治疗
  黄疸的治疗原则是在明确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所以一旦出现了黄疸,就应该在保肝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如果是因为胆管堵塞引起的黄疸,(比如胆管里长了石头或肿瘤)都应该到外科治疗,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如果是肝脏合成排泄胆红素发生了障碍,一般到内科,通过药物来治疗黄疸。                                      
 
黄疸病人皮肤瘙痒怎么办?
  由于胆道梗阻造成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这些血液中胆红素胆盐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皮肤瘙痒。病人出现皮肤瘙痒时,不要用手抓挠皮肤,以防皮肤破损后造成局部感染。可以用温水轻轻擦洗,减轻瘙痒症状。
 
为什么肝炎患者出现黄疸时皮肤、巩膜和小便发黄而唾液却不发黄呢? 
  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1006ml),就可使皮肤、粘膜出现黄疸。临床上黄疸首先出现于眼结膜及巩膜,其次是口腔的硬软腭和粘膜。胆红素是一种黄染的色素,需要和蛋白质结合才能较持久地使体液、组织和脏器染黄。由于胆红素和含弹性硬蛋白的组织结合最紧密,因此巩膜、血管、韧带、睑板和皮肤等一旦被染黄,消退较缓慢。而唾液、脑脊液由于含蛋白量极少,胆红素与蛋白结合的量也极少,所以黄疸病人的唾液和脑脊液能够保持原有的颜色而不被染黄。小便发黄是由于部分胆红素要经过肾脏排泄而随小便排出的结果。
黄疸可见于哪些疾病? 
  黄疸是指皮肤与粘膜因胆红素沉着而致的黄染。发生黄疸时,血清胆红素含量常在34.2μmol/L(2mg)以上。 
  黄疸首先需要与服用大剂量阿的平及胡萝卜素等引起的皮肤黄染相区别。后二者的黄染多为单纯皮肤发黄而无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亦不增高。此外,黄疸还应和老年人的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后者黄染在内眦部较为明显,球结膜多有凹凸不平的斑块状分布。 
黄疸系一症状,常见于以下疾病。 
(1)传染病:常见者有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伤寒病、败血症(合并细菌性肝脓肿) 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最为多见。 
(2)肝胆和胰腺疾患:如肝脏或胆管的肿瘤、胆囊及胆管炎症或结石,以及胰头癌等。由于压迫或阻塞胆管,影响胆汁向肠道的排泄而发生黄疸。如果胆管完全阻塞,大便可变成灰白色。 
(3)中毒性肝炎:肝脏能处理来自胃肠道的毒物、毒素和药物,将之转变为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在处理毒物或毒素的过程中,可以引起肝脏的损害而引起中毒性肝炎。常见引起肝脏损害的毒物、药物有磷、砷、四氯化碳、氯苯(六六六)以及乙醚、氯仿、巴比妥酸盐类、氯丙嗪等。 
(4)严重的心脏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使肝脏淤血肿大或发生了肝硬变,尤其发生肺栓塞时,易发生黄疸。 
(5)溶血性黄疸:因某种原因例如错输血型不合的血液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溶血时,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发生黄疸。 
(6)对胆红素有先天性代谢缺陷:慢性特发性黄疸、幼年间歇性黄疸。 
  上述疾病中,临床上以前两项最为多见。
 
青大附院肝胆胰外科科室简介
  肝胆胰外科的前身为普通外科的肝胆外科专业,于2000年与血管外科专业组建肝胆血管外科,于2006年独立为肝胆外科,2013年随着在黄岛院区设立胆道外科更名为肝胆胰外科。肝胆胰外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科整体水平目前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东部肝胆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是国家级临床医学继续教育基地。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随着医院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点的授予而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评为医院“十佳”科室和2001-2005年度“十佳科室”,在医院的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科室;护理单元是一个极富有朝气、工作极其严谨认真的团队,是山东省护理学会外科学护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2010年被卫生部授予“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2012年被评为医院“标兵科室”,2013年被评为医院“最具成长力科室”。2007年获得卫生部首批器官移植准入单位,2011年获得卫生部胰腺移植准入单位。
  借助于医院的迅速发展,科室与国内外相关科室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提倡请进来,走出去,为病人获得高水平的诊治,以及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2008年和2012年,国际著名的肝脏外科专家、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在我院的手术示教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著名专家高尚的医德、精干的医术和严谨的学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冷希圣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受聘为科室首席医学专家。多年来,科室坚持学习再学习的态度,多次委派科室人员赴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韩国延世大学和美国等地进修,效果显著。
  科室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具有强大的科室凝聚力。严格的术前讨论制度、疑难重危病例讨论制度、三级医师负责制、科室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制度等规章制度保障了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始终把握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不断吸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确保了科室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探讨新形式下的医患关系,以及与病友交流的艺术性探讨等丰富了科室建设的内涵。
  青大附院肝胆胰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以饱满的热情,为胶东半岛乃至全国的患者服务,为中国的肝胆胰外科发展贡献力量。
科室动态:
1. 2014年8月程莉洁护士作为首批接受专科护士培训小组成员正在浙江学习,专科护理设静脉护理、疼痛护理、糖尿病护理、伤口造口护理等,专科护理的建设必将提高基础护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使病人享受高质量的临床护理服务。
2. 2014年7月5日,在中华医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肝胆胰外科手术视频大赛中,我院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韩冰凭借精湛的技术,荣获鲁皖赛区冠军,代表山东参加第十六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肝胆胰外科手术视频大赛,获得决赛优秀奖和最佳口才奖。
3. 2014年7月庞旭峰护士长远赴台湾各大医院参观学习并作了交流汇报,借鉴好的做法在科室推行了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如使用鲜明的安全识别标识等,降低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风险。 
4. 2014年6月15日王祖森副教授参加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主办的首届腹腔镜肝脏切除大赛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参赛手术,充分展示出我院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的精良技术,并得到得到评委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评价为手术指征适宜,手术解剖精准,肝脏断面规整,出血量少,经过激烈的角逐,一举获得优胜奖。
5. 2014年5月12日我科护理团队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过程中充分展现优质护理服务的风采,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获得温馨服务示范岗。
人才团队
(一)人员构成

主任医师:吴力群 张炳远 邱法波 曹景玉
副主任医师:孙传东 郭卫东 王祖森
主治医师:赵伟 韩冰 马湘 曲林林 田蓝天
住院医师:周斌 冯玉杰 邹浩 李坤 刘奎 宋孟奇 马凯

主管护师:庞旭峰 吕亚青 余晓晨 张鑫
护师: 丁云凤 栾文娟 王静 孙菲菲 张雪君 从红英 吕佳蔚
退休专家:杨金镛 申杰
(二)专家介绍
  吴力群  青大附院院长助理 外科主任 肝胆胰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至今工作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1999年赴美国休斯敦Hermann医院进修。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理事、山东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肝脏外科学组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普外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青岛市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腹部外科、肝胆外科杂志、山东医药等专业期刊的编委;担任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常务编委。并获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人才、青岛优秀临床医学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青岛市著名好医生等称号。
  2000年4月率领肝移植团队实施了山东省第一例成功的肝移植手术。率领团队经过肝癌治疗多学科协作组10多年的合作,于2012年牵头成立由肝胆外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介入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科室组成的肝癌多学科协作组(MDT)。2014年率领团队实施了山东省首例3D技术下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经数十年的努力,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41.5%,并形成了完整的个体化治疗策略;2011年在原有的肝癌院内会诊制度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青大附院肝癌诊治多学科协作组”,使疑难肝癌患者有了快捷、高水准的诊治,其倡导的网路平台管理等理列入2014年医院重大创新项目。2004年获“”青岛优秀临床医学专家称号,2005年获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6年获青岛市著名好医生称号。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被SCI收录近20篇。现承担省市立项科研项目4项。
门诊坐诊时间:周一上午(本部)
  张炳远  本部肝胆胰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胆道学组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普外肿瘤分会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兼任《腹腔镜杂志》、《齐鲁医学杂志》编委,目前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参加编写《腹部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肝脏的基础医学与临床》两部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1994年率先在胶东半岛开展了腹腔镜外科手术,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腹腔镜外科专业的创始人,特别擅长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迄今为止,已完成各种腹腔镜外科手术2000余例。
     研究方向:胆道外科。包括规范的肝门胆管癌根治、胆管癌根治以及胆管的良性狭窄手术,其复杂肝门胆管成形手术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通过实行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等方法使肝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从23%提高到60%。在肝胆管结石治疗方面,在切除病灶和纠正胆管狭窄的基础上,结合术中术后胆道镜,减少了胆道结石残留的发生率。
门诊坐诊时间:周四上午
  邱法波  本部肝胆胰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外科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兼任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常委。长期致力于肝胆外科疾病和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胰腺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形成一整套腹膜后肿瘤和胰腺肿瘤的治疗方案。率先开展了巨大腹部肿瘤手术切除、经腹膜外途径切除腹膜后肿瘤等的临床研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曾到德国梅因茨大学医学院和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学习。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4部;主编的《腹膜后疾病》一书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近期出版。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门诊坐诊时间:周二全天
  曹景玉  黄岛院区胆道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任医师 外科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手术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委员。从事临床外科工作20年,胜任肝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常规手术的操作。主要擅长肝胆外科和腹腔镜外科。熟练掌握纤维胆道镜、腹腔镜、床边超声等诊疗技术。擅长胆道外科手术、微创手术及临床营养支持等。2005年曾到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学习,并多次参加国内培训班学习。
注重临床教学和科研的培养,主要研究方向是胆道系肿瘤的基因研究及治疗。作为导师已指导培养硕士生7名。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部。现为山东省普外科专业委员会秘书,外科学组副组长。
  孙传东  黄岛院区胆道外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外科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在延世大学SEVERANCE医院肝胆外科工作学习三年,现为韩国肝胆外科学会名誉会员,韩国内视镜腹腔镜学会名誉会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委员,山东医药杂志编委。精通腹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肝胆胰外科方面,熟练掌握肝脏、胆道、胰腺、脾脏的外科治疗,包括肝脏的肿瘤切除术、肝门胆管癌、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的规范性切除术、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处理,胰腺的部分切除术,门静脉高压症的断流术,各种脾脏的切除术等。跟踪肝胆胰专业的新进展,带教肝胆外科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积极开展腹部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腹腔镜的肝脏手术、腹腔镜胰腺部分切除术等。
  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注重教学和科研和学术交流,带教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带教硕士研究生毕业6名。积极从事科学研究,青岛市课题结题1项,鉴定课题1项,为世界先进。目前承担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1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普通外科疾病诊治思路》,《外科皮肤科常见疾病诊治》等著作。
门诊坐诊时间:周三全天(本部)
  郭卫东  副主任医师 外科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并获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博士学位。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Mayo医学中心学习与交流。现兼任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主要从事肝胆胰外科疾病、肝脏移植和微创外科的临床工作和研究,擅长腹腔镜微创手术,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进展,熟知本专业良恶性肿瘤、门脉高压症、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参与肝脏移植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擅长本专业危重症的抢救和外科营养支持治疗。参加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的指导工作。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现承担科研课题1项。
门诊坐诊时间:周三全天(本部)
  王祖森  副主任医师 外科学博士
  山东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肝脏学组委员,青岛市器官移植学会委员兼秘书,青岛市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青大附院肝癌多学科协作组(MDT)秘书。对肝胆胰脾各种疾病有深入的研究,能够熟练完成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高位胆管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体尾切除、脾切除、胆囊切除、肿瘤射频消融等各类手术及超声引导穿刺治疗。目前以肝脏疾病为专业研究方向,擅长肝脏肿瘤的手术切除,尤其腹腔镜下肝肿瘤切除及肝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2014年作为核心成员完成山东省内首例3D技术下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并在青岛电视台展播,同年获得首届全国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大赛优胜奖。对肝癌的手术和复发研究的论文被BMC Cancer发表,迄今发表SCI论文6篇,中华级4篇(medline收录1篇),核心期刊10余篇,已获得科研鉴定国际先进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编专著3部。
门诊坐诊时间:周一全天(本部)
  韩冰  主治医师
  门诊副主任医师。兼任山东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肝脏学组秘书,主要从事肝胆胰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擅长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保脾的胰体尾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肝肿瘤射频消融术,膈下肝肿瘤腹腔镜B超引导定位穿刺术,能独立完成半肝切除术、肝门胆管癌根治术、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作品《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获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肝胆胰外科手术大赛”鲁皖赛区冠军及全国大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立项3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4篇。
  赵伟   主治医师
  山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委员。擅长肝、胆、胰、脾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在腹部微创手术方面有较高造诣,长期致力于肝胆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不断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1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
  马湘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肝胆胰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擅长肝、胆、胰、脾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积极开展腹部微创手术,长期致力于肝胆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不断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曾发表科研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1篇。Medline收录1篇。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庞旭峰  主管护师 本部肝胆胰外科护士长 外科学硕士
  兼任山东省护理学会外科护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护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年,临床护理经验丰富,注重基础护理,特别擅长危重病人的专科护理,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掌握各种先进监护仪器设备对危重病人的监护与管理。2006年在上海中山医院学习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对围手术期病人具有先进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带领团队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013年荣获优秀护士称号,2013年9月荣获“激扬青春·创新梦想”第二届青年创新服务举措大赛(服务器改良组)一等奖,2013年11月获得青岛市PICC证书。获得新型专利两项,参编论著四部,发表文章十余篇,被SCI收录1篇。
  吕亚青 主管护师 黄岛院区胆道外科护士长
  从事手术室肝胆外科手术配合19年,进入胆道外科工作1年余。曾代表医院参加国家“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大型白内障复明行动。2002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修学习,2012年获得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手术室专科护士认证。2012年,2013年荣获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系统“百名好护士”,2012年,2013年医院科技节授课比赛优秀奖。主编论著1部,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文章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