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
2014-09-02 10:06 / 专病专栏 / 人浏览
  痛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病变,可累及足部,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造成急性炎症反应性滑膜炎。
 
痛风的病因
  常见的引起痛风的病因有: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关键的引起痛风的病因,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是常见的痛风的病因之一。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痛风的病因中尿酸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酶的参与,这些酶大致可分为两类:促进尿酸合成的酶,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转移酶,引起痛风的病因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也是常见的痛风的病因。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痛风这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痛风的临床表现
 (1)急性发作期:发作可无任何征兆,多以单关节疼痛为主,如果不进行处理,疼痛进行性加重,难以忍受;“痛得快发疯”(可能这就是痛风名字的由来吧,猜测而已)。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灼热、局部皮温升高、触痛明显、活动明显受限。多数可在5-7天内自行缓解,一切恢复正常。50%以上发生的痛风发作在第一跖趾关节(就是脚大拇趾的位置),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该部;其他关节也可受累。简单说,就是每次痛多是1个关节痛,不会同时好几个关节痛,而且脚大拇趾容易遭殃。
   (2)间歇发作期:急性痛风关节炎缓解后一般无后遗症状,无症状间歇期的长短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在疼痛过后1-2年内无疼痛,有的1-2月就再次出现疼痛)。随着病情的进展,如果不进行治疗,痛风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疼痛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逐渐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出现持续性疼痛,受累关节逐渐增多,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简单说,就是如果不好好治疗,不听话;两次疼痛的间隔会越来越少,可能会持续疼痛。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如果高尿酸血症长期得不到控制,就会出现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外观为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简单说,就是尿酸盐与你体内的一些蛋白成功的黏在一起,在你体内形成结晶了;不过,这个结晶不是钻石,不值钱;更不是舍利子,能给你带来佛缘;只能给你带来痛苦。
  (4)肾脏病变:1)慢性尿酸盐肾病,2)尿酸性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较小者呈砂砾状随尿排出,可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3)急性尿酸性肾病。简单说,如果痛风不好好治疗,容易出现肾脏问题,如果真出这个问题了,就更麻烦一点。所以,痛风要早治疗。

痛风的诊断方法
一、根据血尿酸水平诊断:痛风是尿酸过高引起的疾病,诊断痛风时抽取病人的关节液或痛风石成分,并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尿酸晶体来下定诊断,抽血时也可发现病人的尿酸值会增高。但临床上却有少数病人的尿酸值正常,因为痛风病人时常会伴随其它病况,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肝脏或肾脏功能,因此在检查时也必需检测血糖值、血脂肪值、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
二、根据痛风临床症状诊断:⑴突发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累及肢体远端单关节、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常于2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缓解;⑵早期试用秋水仙碱可迅速缓解症状;⑶饱餐、饮酒、过劳、局部创伤等为常见诱因;⑷上述症状可反复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⑸皮下可出现痛风石结节;⑹ 随病程迁延,受累关节可持续肿痛,活动受限;⑺ 可有肾绞痛、血尿、尿排结石史或腰痛、夜尿增多等症状。
三、根据痛风临床体征诊断:⑴急性单关节炎表现,受累关节局部皮肤紧、红肿、灼热,触痛明显;⑵部分患者体温升高;⑶间歇期无体征或仅有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等;⑷耳廓、关节周围偏心性结节,破溃时有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溢出,经久不愈;⑸慢性期受累关节持续肿胀、压痛、畸形甚至骨折;⑹可伴水肿、高血压、肾区叩痛等。
 
痛风的危害
  痛风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会产生巨大危害,主要包括:
1、有10%~25%的痛风患者可发生尿酸性肾石病。
2、引发痛风性肾病 ,少数患者以痛风性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关节炎症状不明显。
3、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大量的尿酸盐结晶堵塞在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内,引起尿路梗阻,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4、引起缺血性心脏病:所谓缺血性心脏病,是指输送氧气及营养给心脏肌肉的冠状动脉硬化或阻塞,以致血液的流通受到阻碍,因而引起胸痛及心肌坏死。
5、引起肾结石:根据统计,痛风病人出现肾结石的机率为正常人的一千倍左右。6、痛风常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 
7、痛风患者可发生骨的缺血坏死,特别是股骨头坏死。
对于早期痛风的患者来说除了注意饮食以外,还要到正规医院做系统的治疗。
 
痛风的防治方法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预防尿酸增高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饮食。为了预防和治疗痛风,饮食上应做到三多三少:l.多饮水,少喝汤。2.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3.多吃蔬菜,少吃饭。
  痛风一旦发生后就不能治愈,所以要注意预防,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检查血尿酸浓度,每3个月一次,一旦发现血尿酸超过正常值,就要服用降尿酸药物,只要控制了高尿酸血症,痛风就不会发生。
  痛风病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常见的痛风治疗手段有:
1、药物治疗:痛风病本身是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因此药物治疗是此病治疗的根本。
2、体质疗法:体质治疗痛风主要作用是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瘀散结。
3、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痛风石需要手术治疗。
4、泡药水法:这也是治疗痛风疾病的常见手段之一。顾名思义,类似泡脚的方式,手脚都可以,其中可以加入陈醋泡,陈醋也是种中医;如果有条件整个人也可以泡的,这个不是说笑的,重伤不是内大出血的病人用大量的高度酒加陈醋全身泡过病人很快能恢复过来的,同样全身痛风的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来,不过也要有条件。
  痛风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十分必要。痛风的饮食治疗原则是:减少外源性尿酸的来源,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三低一高”即:低嘌呤饮食、减轻体重、低盐低脂膳食和大量饮水。
1.限制总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痛风患者多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应限制能量的摄入,尽可能地维持理想体重。超重患者可每日减少摄入总热量的10%~15%,使体重逐渐降至标准范围。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以防止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
2.限制脂肪摄入量
       脂肪有阻碍肾脏排泄尿酸的作用,脂肪摄取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25%以内,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以50克左右为宜,注意要以植物油为主,少吃动物脂肪。
3.限制嘌呤摄入量
       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凡是含有细胞的食物都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蛋白质摄入导致嘌呤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中的核酸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存在于细胞内。食用蛋白质不可避免地摄入核酸。例如肉制品中含有大量的细胞和线粒体,其中含有大量的DNA和RNA等遗传物质,细胞破裂后,导致嘌呤增高。蛋白质可按0.8~1克/千克(标准体重)摄取,以牛奶、鸡蛋为主。如果是瘦肉、鸡鸭肉等,应该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每日蛋白质总量应控制在40克左右,适当限制鱼类、豆类食物的摄入量;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
        内脏>肉鱼>干豆坚果>叶菜>谷类>淀粉,多吃含嘌呤少或不含嘌呤的食物如精白米、精白面、玉米、卷心菜、胡萝卜、黄瓜、芹菜、茄子、甘蓝莴笋、南瓜、西红柿、西葫芦、山芽、土豆、各种牛奶各种水果等,禁食动物内脏、肾脏、脑、沙丁鱼、虾类蟹黄、酵母及各种肉汤。
4.多食蔬菜和水果
       蔬菜类除香菇、豆类(如扁豆)和菠菜不宜大量食用外,其余大部分均可选用,水果则无禁忌。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属碱性食物,能促使结晶的尿酸溶解而容易由尿中排出。碱性饮料也有类似的作用。
5.禁酒,少用刺激性饮料或调味品
       酒精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咖啡、茶、可可等饮料也能阻碍尿酸的排出。传统中医强调避免刺激性的饮料,如浓咖啡及浓茶类,甚至调味品、香料等也不宜多用。但现代医学主张根据食物中的嘌呤含量来选择食品。
6.大量喝水,促进尿酸排出
      一定要多饮水,以白开水最好,每日应该喝水2000~3000毫升,以利于尿液稀释和尿酸的排泄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为宜。
7.禁用或少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如青霉素、四环素、大剂量噻嗪类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剂,阿司匹林等。
8.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能减轻体重,减少内脏脂肪,减轻胰岛抵抗,运动量以中等为度,如每日早、晚各30分钟,如散步、健身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反而使血容量、肾血流量减低,尿酸、肌酸、排泄减少导致一过性高尿酸血症。
       此外,痛风病人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和精神紧张,一般不主张痛风病人参加跑步等较强的体育锻炼,或进行长途步行旅游。
 
青大附院代谢性疾病科及痛风专病门诊信息

  为适应疾病病谱的变化,提高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诊疗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朋友服务,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代谢病科。代谢病科由痛风病专病门诊、代谢病门诊及代谢病病房三部分组成,主要诊治糖尿病、痛风、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症、代谢综合征及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痛风病专病门诊于2009年开诊,为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和泰山学者岗位,为目前国内唯一的痛风专病诊疗中心,代谢病门诊于2014年3月开诊,代谢病病房将于今日投入使用,目前开放床位20张。
  代谢病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科室成员多次在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学习。代谢病科广大医护员工将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代谢性疾病科地址:青岛市江苏路16号(院本部)
门诊:门诊楼4楼西单元内科诊区17号诊室
痛风专病门诊:行政楼A座1楼(职工食堂旁)
病房:第三住院部(原七病房)2楼
门诊电话:0532-82911205
 
 
专家介绍:
李长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代谢病科主任,青岛市常见病重点实验室—痛风病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199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内分泌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医师,2003年破格晋升为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2004年作为借聘专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半年,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佐治亚州大学医学院学习1年。近年来主要从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在痛风病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973计划前期专项研究1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位)。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首位)、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首位)、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位)。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SCI收录杂志论著15篇,中华系列杂志论著30余篇。
 
闫胜利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医院终身专家,现任内分泌代谢科名誉主任。先后担任青大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和附院大内科副主任、主任20年兼内分泌科主任17年;兼任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内科分会和第五、六届糖尿病分会全国委员;中国第一、二届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山东省第二、三届糖尿病分会和第一、二届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委,山东省第一届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副主委;青岛市第三、四届糖尿病分会主委;第一、二届《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和第一届《中化国际医学论坛(电子版)-糖尿病专刊》等杂志编委。从事内科及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2年,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痛风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疑难危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处理。曾在英国Univ.of Sheffield进修学习一年,回国后潜心进行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第一位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第一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主编、副主编专著各1部,参编全国统编《内科学》教材3部。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厅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德标兵和山东省首届杰出医师;青岛市劳动模范、著名好医生、优秀临床医学专家,连续两届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坐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每周一上午痛风病门诊(痛风病研究室)。 
 
王颜刚
  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博士,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近一年。曾至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皇家医院学习。
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岛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山东内分泌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糖尿病分学会副主任委员。获山东省、青岛市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美国顶级杂志及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青岛市专业拔尖人才。擅长于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甲状腺疾病、身材矮小征、骨质疏松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治。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科技局课题3项。研究方向:代谢综合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矮小身材,痛风。
 
贾兆通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现为青岛市糖尿病学会秘书。1985年7月毕业于青岛医学院,曾在上海瑞金医院及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进修学习。擅长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肥胖症、脂代谢紊乱、甲状腺疾病、痛风及高尿酸血症、钙磷代谢障碍性疾病、肾上腺疾病及垂体疾病等,并具独立处理内分泌疑难杂症能力。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医学著作及教材3部,参编医学著作6部。完成省级及青岛市科技局课题4项,获山东省、青岛市及青岛大学科技成果奖5项。目前承担在研课题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