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的病因
1、自身免疫因素: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对甲状腺内的抗原变得致敏,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自身甲状腺成分,从而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和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产生和分泌过多,从而导致发病。
2、遗传因素:本病病例发生的家庭聚集现象非常明显。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的近亲属中有50%循环血中检测出甲状腺自身抗体,其患甲状腺疾病的比率亦高于一般人群,表明本病具有极强的家族遗传倾向。
3、精神因素:有学者认为,精神应激可使人体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从而降低了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促进自身免疫疾病发展。据此,有专家认为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发病有重要作用。
4、情绪因素: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绪轻会影响食欲、睡眠,重则影响免疫功能和身体健康,从而诱发甲亢疾病。所以保持良好的人生观至关重要,也是预防甲亢疾病的重要方面。
5、环境因素:近年来我们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电磁、微波和电离辐射等越来越多,再加上环境恶化产生大量的多卤芳烃类、高氯酸盐和重金属等,日积月累更会导致甲状腺功能的紊乱,甲亢也就随之乘虚而入。
甲亢的临床表现
甲亢是全身性疾病,全身各个系统均可有异常。以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为例,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概括起来有三方面:
1、代谢增加及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的表现。病人常有多食、易饿、消瘦、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潮湿,也可有发热、腹泻、容易激动、好动、失眠、心跳增快,严重时心律不规则,心脏增大,甚至心功能衰竭。
2、甲状腺为程度不等的弥漫性对称肿大。肿大程度与病情不一定平行,由于腺体中血管扩张和血流加快,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可听到杂音,或可以摸到如猫喘一样的颤动。
3、眼部改变。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表现眼裂变大、眼睑后缩、眨眼减少,呈现凝视状态或惊吓表情。有的病人由于眼部肌肉受侵犯,眼球活动受限制,产生视物成双的复视现象或眼结膜、角膜水肿,也可破溃。病人常有眼球突出。眼部病变严重的可有视神经乳头和(或)视网膜水肿、出血,视神经受到损害可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也有少数病人的表现与上述不完全相同。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只有少数症状或体征,或者只突出表现某一系统的症状,如消瘦明显或心律不规则;有些患者衰弱、乏力、倦怠、精神淡漠;有的表现精神失常;也可见到以肢体颤抖或以反复发生的肢体力弱或瘫痪前来就诊的。检查时有的患者并非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而是一侧或是一侧的一部分肿大。极少数病人可伴有小腿前的限局性粘液性水肿,表现于手脚末端的甲状腺肢病或男性乳房增生等。甲亢的分型
(1)甲状腺性甲亢:甲状腺自身功能亢进,激素的合成分泌增多。
①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突眼性甲状腺肿、Graves病、Basedow病等。此型在甲亢中最常见,约占90%,主要因自身免疫机制所致,患者体内常可检出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受体抗体(TRAb)。临床上常有高代谢征群、突眼症、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等典型症状。
②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又称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Plummers病。此型病因不明,常见于患甲状腺结节已多年的病人。中老年多见,起病缓慢,症状轻微,突眼少见。甲状腺核素显像可见甲状腺吸收131I呈轻度弥漫性增高,但有散在的结节性浓集,TSH或外源性甲状腺激素不能改变其吸碘功能。
③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或结节:
此型病因不明,绝大多数患者呈单发性腺瘤,偶尔也可呈多发性结节。多见于中年女性,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无突眼,以T3型甲亢较多。甲状腺核素显像可见甲状腺呈单发性热结节(结节处131I浓集),偶尔也可呈多发性热结节;而其余腺组织吸碘功能降低或消失;这种结节不接受TSH调节,故称自主性高功能性者。
④新生儿甲亢:
患甲亢的孕妇所分娩的婴儿可罹患甲亢,其发生率与母亲体内的TRAb浓度密切相关,因为TRAb可经胎盘使胎儿发生甲亢,但患儿的甲亢在出生后1~3个月常可自行缓解。极少数患儿的母亲并无甲亢史,这可能与患儿自身的免疫失常有关。
⑤碘源性甲亢(简称碘甲亢):
由于长期过量摄碘所致。多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偶见于非地方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地区。长期服用含碘药物如胺碘酮(乙胺碘呋酮)也是此病常见的原因。此病患者的甲状腺可能原来已有缺陷,过量摄碘只是诱因。临床上甲亢症状轻微,突眼少见,甲状腺常见结节。
⑥原发性甲状腺癌引起甲亢:
某些原发性甲状腺癌能分泌大量甲状腺素,从而导致甲亢。
(2)继发性甲亢:各种原因导致血中TSH浓度增加,进而引起甲亢。
①垂体性甲亢:
由于垂体瘤分泌大量TSH所致,极其罕见。不少患者同时有高泌乳素血症或肢端肥大症。
②异位TSH分泌综合征:
极罕见。偶见于患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或葡萄胎的女性,或患睾丸绒毛癌的男性;有时支气管癌、消化道癌症也可引起,因为上述癌组织均能分泌TSH样物质,因而导致甲亢。
(3)异源性甲亢:机体其他部位有分泌甲状腺激素的组织,而甲状腺本身无病变。
①卵巢甲状腺肿所致甲亢:
某些卵巢畸胎瘤以甲状腺组织为主或全部由甲状腺组织构成时,称为卵巢甲状腺肿。当卵巢甲状腺肿分泌过多激素时可引起甲亢,但极少见。严格地说此病应称为异位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症。
②甲状腺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甲亢。
(4)药物诱导的甲亢:
①甲状腺素(人为性):
由于服用过多甲状腺激素所致,但甲状腺本身功能无异常。
②碘甲亢:
见于长期服用含碘药物如胺碘酮(乙胺碘呋酮)的患者。
(5)甲状腺炎伴甲亢:
在亚急性甲状腺炎初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放射性碘治疗后等情况下,因甲状腺滤泡被破坏,甲状腺激素溢出至血循环中,可引起甲亢症状,但腺体功能不高,甚至可低于正常。有时也可在桥本甲状腺炎的同时伴发Graves病,称桥本甲亢(Hashimotos toxiccosis),但这种甲亢大多属暂时性的,后期可转化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严格说来,上述情况不能归类于甲亢症,但通常因有一过性甲亢症状而归入本症。
上述各类甲亢中,以Graves病最为常见。
2.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又称突眼性甲状腺肿,占全部甲亢的90%。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其特征是在血清中存在能与甲状腺组织起反应的自身抗体。临床表现为一种多系统的综合征,包括:高代谢征群、弥漫性甲状腺肿、突眼症等。由于1835年和1840年Graves及Von Basedow最早对此病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故又称为Graves病、Basedow病。
甲亢的危害
一些甲亢患者出现身体乏力、心慌、手抖、脚抖、眼突时,觉得这些症状对正常的生活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不以为意,殊不知,任甲亢病情延续可能造成全身器官病变:
(1)能量代谢与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异常:甲亢时基础代谢率(BMR)增高,可烦热、潮汗、体重减轻、工作效率低、肌肉消瘦、乏力、易疲劳。蛋白质代谢负平衡,胆固醇下降或正常,皮下脂肪消失,脂肪代谢加速。肝糖原与肌糖原分解增加,糖原异生增快,血糖可升高或出现餐后高血糖,糖代谢异常重者可发生糖尿病。
(2)水盐代谢与维生素代谢紊乱: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利尿、排钾与排镁,故甲亢时易发生低钾性周期麻痹与低镁血症。钙与磷运转加速,常有高尿钙与高尿磷和高尿镁;久之,可发生骨质脱钙与骨质疏松,当有低血钙发生后患者又摄钙不足,少数病人可发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同时由于甲亢时吸收差,代谢快,消耗多,可发生维生素B1、C、D等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及微量元素缺少症。
(3)皮肤肌肉代谢异常:蛋白质呈负代谢平衡,肌酸负平衡,负氮平衡,ATP减少,磷酸肌酸减少,易发生甲亢性肌病,眼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或经常性软瘫。皮肤发生黏液性水肿,多见于眼睑与胫骨前。指甲变软或发生变形与感染。
(4)心血管系统紊乱:甲状腺激素兴奋心肌交感神经,增强儿茶酚胺作用,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音增强、脉压加大、甚至心脏扩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老年人易发生心房纤颤、心绞痛甚至甲亢性心脏病与冠心病同时发生,以致心力衰竭。
(5)精神与神经系统紊乱:甲状腺激素可兴奋神经肌肉,易产生精神紧张,急躁、激动、失眠、头晕、多虑、易怒、多言、手抖、反射亢进,严重时可发生甲亢性精神病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6)消化系统紊乱:甲状腺激素可增加肠蠕动,发生易饥饿、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消化不良性腹泻,营养与吸收不良,严重时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及腹水,呈恶病质状态而卧床不起,老年人多见。
(7)内分泌与生殖系统:甲亢时内分泌系统功能可有紊乱,最常见的是性腺功能受累,女性闭经和月经不调,男性阳痿,但女性妊娠不受影响,分娩时应注意防止发生甲亢危象和心力衰竭。
(8)危机眼部健康:眼部过去有人认为突眼系由于垂体分泌致突眼物质所致。目前则认为突眼是自身免疫因素所致。即:①甲状腺球蛋白与抗甲状腺球蛋白复合物沉积在眼肌细胞膜而引起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眼外肌肥大,致突眼和球外肌麻痹;②球后脂肪及结缔组织细胞发生免疫反应。严重时上下睑不能闭合,眼球调节作用差,辐辏反射失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上睑退缩,眼裂增宽与凝视。恶性突眼时眼压升高,可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结膜充血、水肿甚至失明。
甲亢的诊断方法
(1)血清甲状腺激素高低:甲亢的诊断是血清总T3(TT3)测定,血清总T4(TT4)测定,血清游离T3(FT3)测定,血清游离T4(FT4)测定,血清反T3(rT3)测定。
(2)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甲状腺吸131碘率及甲状腺抑制试验(包括T3抑制试验和甲状腺片抑制试验),甲亢的诊断是血清超敏促甲状腺激素测定(S-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TRH兴奋试验)。
(3)甲状腺肿大:甲状腺B型超声检查,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显影检查等一些甲亢的诊断。
(4)甲状腺免疫学检查:甲亢的诊断是促甲状腺受体抗体的测定,甲亢的诊断如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测定(TRAb)等;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或抗甲状腺过氧化物抗体(TPOAb)测定。
甲亢的防治方法
甲亢治疗有三种方法,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碘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适应范围广,无论大人小孩,男性还是女性,轻症或者重症甲亢,首次发病还是甲亢复发,孕妇或哺乳女性甲亢都可以用药物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有两种——咪唑类和硫氧嘧啶类,代表药物分别为甲巯咪唑(又称“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又称“丙硫”)。
药物治疗适合甲亢孕妇、儿童、甲状腺轻度肿大的患者,治疗一般需要1~2年,治疗中需要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增减药物剂量。药物治疗有一些副作用,包括粒细胞减少、药物过敏、肝功能受损、关节疼痛和血管炎,药物治疗初期需要严密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粒细胞缺乏,需要告诫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和/或咽痛,需要立即检查粒细胞以便明确是否出现粒细胞缺乏,一旦出现。立即停药急诊。药物治疗另一个缺点是停药后复发率高,大约在50%左右。
放射碘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属于破坏性治疗,甲亢不容易复发,治疗只需要一次。放射碘适合甲状腺中度肿大或甲亢复发的患者,医生根据患者甲状腺对放射碘的摄取率计算每个患者需要的放射剂量。放射碘对孕妇和哺乳妇女是绝对禁忌证。由于放射碘的作用有一个延迟作用,随着时间随诊,甲减发生率每年3%~5%。放射碘治疗不适合有甲状腺眼病的甲亢患者,因为治疗后眼病可能会加剧。
手术治疗适合那些甲状腺肿大显著,或高度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或甲状腺肿大有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者。手术前需要用药物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还需要口服复方碘溶液做术前准备。
青大附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科信息
青大附院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科始建于1955年,经过60余年的学科发展,已成为山东东部地区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医疗、科研和教学中心,在全省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多年来,学科带头人以敏锐眼光结合本地优势和疾病谱的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5个研究方向:①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②甲状腺疾病;③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④骨质疏松症及代谢性骨病。⑤垂体及肾上腺疾病。在国内外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学科现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国家级糖尿病和肥胖标准化诊疗中心,山东省临床重点专业,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常见病重点实验室--痛风病实验室,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全国糖尿病教员培训基地,科室连续10次被医院评为院“十佳科室”。
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13人,博士学位1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科还拥有2名山东省医药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1020工程的10人才)、1名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020工程的20人才)、泰山学者1名、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全国委员1名,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全国委员1名,中国中西医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全国委员1名;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以及青年副主任委员各2名,内分泌分会以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各2名;山东省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青岛市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糖尿病学会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专业分会主任委员2名;8名留学英、美、瑞典人员。
科室依托中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示范中心”和“肥胖标准化诊疗中心”,以及青岛市糖尿病防治基地,免费筛查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偏胖者血糖及糖耐量试验,以确定是否患糖尿病,并对初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为主体的规范化诊治以及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其目的让您远离并发症、保持健康体魄。
内分泌与疾病代谢科目前下设三个四级学科,分别为:
本部内分泌科:青岛市江苏路16号(院本部)
门诊:门诊楼4楼西单元内科诊区
病房:第三住院部(原七病房)1楼
门诊电话:0532-82911205
黄岛内分泌科:青岛市开发区五台山路1677号
门诊:门诊楼3楼综合内科门诊诊区
病房:病房楼B座20楼
门诊电话:0532-82919155
代谢性疾病科:青岛市江苏路16号(院本部)
门诊:门诊楼4楼西单元内科诊区17号诊室
病房:第三住院部(原七病房)2楼
门诊电话:0532-82911205
专家介绍
闫胜利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医院终身专家,现任内分泌代谢科名誉主任。先后担任青大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和附院大内科副主任、主任20年兼内分泌科主任17年;兼任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内科分会和第五、六届糖尿病分会全国委员;中国第一、二届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山东省第二、三届糖尿病分会和第一、二届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委,山东省第一届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副主委;青岛市第三、四届糖尿病分会主委;第一、二届《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和第一届《中化国际医学论坛(电子版)-糖尿病专刊》等杂志编委。从事内科及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2年,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痛风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疑难危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处理。曾在英国Univ.of Sheffield进修学习一年,回国后潜心进行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第一位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第一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主编、副主编专著各1部,参编全国统编《内科学》教材3部。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厅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德标兵和山东省首届杰出医师;青岛市劳动模范、著名好医生、优秀临床医学专家,连续两届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坐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每周一上午痛风病门诊(痛风病研究室)。
马瑞欣
1966年生人。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青医附院继续教育处副主任。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中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第五届教育技术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专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90年6月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青岛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起在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瑞典Uppsala大学医学生化与微生物系完成博士论文,2006年1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项,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基础与临床、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熟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药理学的常用技术手段。获省市科技奖励四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七篇。在青医附院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内分泌代谢专业常见多发病及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
王颜刚
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博士,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近一年。曾至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皇家医院学习。
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岛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山东内分泌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糖尿病分学会副主任委员。获山东省、青岛市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美国顶级杂志及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青岛市专业拔尖人才。擅长于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甲状腺疾病、身材矮小征、骨质疏松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治。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科技局课题3项。研究方向:代谢综合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矮小身材,痛风。
高燕燕
主任医师,副教授,东区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糖尿病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美国HOPE基金会糖尿病教育项目优秀教员。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甲亢、内分泌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998年开展的肥胖基因产物瘦素与体脂分布的研究,受邀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体成分研究会议上展出,并在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院举行的第190届内分泌会议和第一届国际华夏内分泌会议上选为展板论文,论文发表在美国纽约科学学会杂志并被SCI收录。200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RoyalPrinceAlfredHospital接受肥胖治疗培训。目前正开展的工作有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目前,独立培养、指导研究生11名,曾被评为优秀硕士生导师,教学先进个人。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笔谈、综述4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奖一项,获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奖一项,目前承担科研课题四项。
赵文娟
主任医师,现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内科及)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29年,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脂代谢紊乱、身材矮小症、骨质疏松症、痛风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备独立处理内分泌疑难杂症的能力。先后开展了高尿酸血症SLC2A9、NALP3、GPIba基因变异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联研究,及BRAF、RAS基因突变及RET/PCT基因重排以及碘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及新发现甲状腺胃动素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及间接刺激大鼠胰腺自主神经对2型糖尿病模型糖代谢的基础与临床,及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减退患者血清瘦素及与多因素相关性研究,及PAI-1与代谢综合征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山东沿海居民碘营养和HLA相关等位基因及其相互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影响,及利美达松经皮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基础与临床研究。独立完成课题1项,合作完成省级课题4项,获奖4项,其中青岛市科技创新三等奖1项(第一位),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已鉴定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第二位),目前在研课题2项,其中山东省卫生厅有资课题1项(第一位),青岛市科技局课题1项。近年来于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被EM收录2篇,BA收录1篇。参编著作6部,主编1部,副主编1部。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兼任山东省内分泌学会委员、青岛市糖尿病学会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
付正菊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内分泌硕士学位。曾应邀参加泰国、马来西亚及北欧等国家举行的糖尿病学术交流会议。荣获山东省、青岛市及青岛大学科技进步奖五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2部。擅长于糖尿病、痛风、代谢综合症、甲状腺疾病及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获青岛大学优秀成果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1项,获山东省卫生厅应用成果奖二,三等奖2项。兼任山东省骨矿代谢学会委员、青岛市骨矿代谢学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糖尿病学会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
袁鹰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及青岛市内分泌代谢病学会委员、青岛市特需保健委员。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2001年获内分泌硕士学位。从事内分泌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曾到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1年。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痛风及甲状腺病及垂体疾病诊疗有较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长内分泌代谢疑难病症如性腺发育不全、脑垂体疾病诊治。曾著书3部,均为主编,在中华内分泌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3篇被SCI收录。获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3项,山东省卫生厅3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2等奖2项。
贾兆通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现为青岛市糖尿病学会秘书。1985年7月毕业于青岛医学院,曾在上海瑞金医院及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进修学习。擅长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肥胖症、脂代谢紊乱、甲状腺疾病、痛风及高尿酸血症、钙磷代谢障碍性疾病、肾上腺疾病及垂体疾病等,并具独立处理内分泌疑难杂症能力。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医学著作及教材3部,参编医学著作6部。完成省级及青岛市科技局课题4项,获山东省、青岛市及青岛大学科技成果奖5项。目前承担在研课题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