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2016-03-30 15:45 / 健康教育 / 人浏览 最后修改于 星期三, 30 三月 2016 15:45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达8周以上者即为慢性。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病因】  病因复杂,目前看来与多种因素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    (1)咽鼓管阻塞(2)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 
2.感染  3.免疫反应  
【症状】
 1.听力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小儿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如小儿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
2.耳痛  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内闭塞感  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常见的主诉之一,按捺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
4.耳鸣  部分病人有耳鸣,多为间歇性,如“劈拍”声,或低音调“轰轰”声。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预后】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预后一般良好。少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后遗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等。
【治疗】  采取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以及治疗相关疾病等综合治疗。
1.非手术治疗(1)抗生素: (2)糖皮质激素:(3)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2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
(2)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时不能将其吸尽者,或经反复穿刺,积液在抽吸后又迅速生成、积聚时,宜作鼓膜切开术。
(3)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凡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及胶耳等,可于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尽后,在切口处放置一通气管,以改善中耳的通气,有利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
(4)其他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部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3岁以上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