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2016-03-30 15:45 / 健康教育 / 人浏览 最后修改于 星期三, 30 三月 2016 15:4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叫耳石症)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可伴恶心呕吐。本病为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患之一。
【流行病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在前庭外周性疾病中列为首位。粗略估计其发病率在日本为10.7~17.3/10万,在美国约为64/10万。发病年龄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
【病因】 约半数病人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病人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头部外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星期。病毒性神经炎
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循环障碍。
【临床表现】发病突然,在头位变化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常持续于60s之内,伴恶心及呕吐。常发生于坐位躺下、或从躺卧位至坐位时、或出现于在床上翻身时,常可察觉在向某一头位侧身时出现眩晕,常于睡眠中因眩晕发作而惊醒。 眩晕的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部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晕。整个发作的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日,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本病症状的出现,可呈现周期性加剧或自发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有时可1年或数年不发病,甚至可长达10~20年不发病者。
【诊断】 病史的特征性极为重要,间歇期无异常发现,结合病史,变位性眼震试验,听力学等检查可确诊,但变位性眼震检查最好在发作期进行。
【治疗】 虽然BPPV是一种有自愈倾向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致工作能力丧失,故应尽可能地进行治疗。
1. 抗眩晕药 (发作期) 2.头位变位管石复位法  近年来,因头位变位手法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且有较好效果而得到广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