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相关问题
2014-10-30 10:19 / 健康资讯 / 人浏览
  肝移植术后患者服用的药物往往数量较多,且种类繁杂,如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利胆药物和保肝药物等,尤其是免疫抑制剂更为重要,因此,有必要了解免疫抑制药物的相互作用、服用方式以及副作用等注意事项,在此,就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相关问题作一简述。 
 一、免疫抑制剂概述: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而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环孢霉素(Cyclosporin,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雷帕霉素(Rapamycin,RPM)、霉酚酸脂(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和糖皮质激素等。 
 二、免疫抑制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由于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变化可能导致肝移植受者出现严重感染或急/慢性排斥反应,因此,应按时服药并定期监测其浓度。同时,肝移植受者有必要了解其他药物对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的影响,避免服用该类药物。以他克莫司/环孢霉素为例,该类药主要由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且对其抑制作用较强,因此,抑制或增强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药物均可能影响其血药浓度。体外试验证实,下列药物可能是该类药代谢的潜在抑制剂(而提高其血药浓度):可的松、麦角胺、红霉素、孕二烯酮、炔雌醇、雄激素、地尔硫卓、醋竹桃霉素、交沙霉素、氟康唑、酮康唑、米康唑、咪达唑仑、尼伐地平、奥美拉唑、他莫昔芬和异搏定。而部分药物可诱导细胞色素P450系统更新从而降低该药的血药浓度,包括巴比妥类、苯妥因、利福平、卡马西平、安乃近和异烟肼等。此外,由于他克莫司与血浆蛋白广泛结合,因此,应注意其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口服抗凝药、口服降糖药等)。 
 三、免疫抑制剂服用方式的注意事项: 
  绝大部分药物服用后,均经胃肠道吸收,肝肾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体外。因此,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亦受其服用时间、频率及肝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实验表明,他克莫司与含有中等脂肪饮食一起服用后会显著降低其生物利用度和口服吸收率,因此,为达到最大口服吸收率,须空腹服用或至少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3小时服用。而环孢霉素及霉酚酸脂则不受食物影响。临床上多以服药前的谷值浓度及/或服药后2小时的血药浓度为参考值来调整药物剂量,因此,受者应严格遵守服药方式、服药时间及频率,不应自行调整,以免误导临床。另外,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受者,其药物代谢水平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升高,因此,更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变化,积极与主管医师交流,早期预防不良反应。 
四、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不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各有不同,如他克莫司及环孢霉素的副作用有肾脏毒性、高血压、高血糖、潜在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等,因此与可能导致此类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时,应注意密切监测其毒性作用,如肾毒性药物(氨基糖甙、两性霉素B、旋转酶抑制剂、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神经毒性作用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此外,雷帕霉素可导致的口腔溃疡和高血脂等副作用、霉酚酸脂可能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和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可导致的高血糖、高血脂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均值得注意,同时避免与可导致类似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必要时应服用相关药物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