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中毒的防治方法
2014-08-19 17:23 / 健康资讯 / 人浏览
       近日,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了三位食用山蘑菇中毒患者(其中本部重症医学科一例,黄岛重症医学科两例),三位患者均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表现,目前重症医学科正联合其他多学科积极救治,病人病情危重,需要持续血液净化、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治疗。
       进入夏季以来,已有多位患者因山蘑菇中毒来我院诊治。蘑菇中毒事件往往发生在暴雨刚过,天气转晴之时,中毒者多是当地农民,因在居住地附近自行采集蘑菇进食而引起中毒。
有调查显示,我国有记录的毒蘑菇约达400余种之多,能威胁人生命的有二十余种,其中极毒者有九种。目前我国已知的毒菌菌素有30余种,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类型:引起肝、肾损害甚至死亡的毒素,如鹅膏苗属包含的环肽,鹿花苗属包含的鹿花菌碱等;侵害周围神经系统的毒素,如鬼伞属包含的鬼伞素,丝盖伞属包含的毒鼙碱等: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毒素,如鹅膏菌属包含的鹅青蕈氨酸,裸盖菌属包含的裸盖菇素,食用之后20分钟至两小时内出症状;主要引起胃肠刺激的毒素,如蘑菇属毒菌含有的类树脂物质,石炭酸及甲酚类化台物。
       蘑菇中毒症状分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炎型、光过敏性皮炎型、呼吸循环衰竭型等,早期症状多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种蘑菇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进食量相关。从食用到出现症状,潜伏期可从10几分钟到10余小时。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头痛、手足无力、耳鸣,眼花、失听、震颤、抽搐、昏迷等。严重时可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殊疗法。因蘑菇含毒成分不同,中毒症状及抢救结果也不尽相同。一旦发现中毒,患者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引起呕吐,随后立即就医。同时,未食毒蘑菇的家人可收集食用剩余的毒蘑菇黯呕吐物提供给医生。到医院后,医生应对患者予以催吐、洗胃、导泻、灌肠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尽早就医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医生应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情补充液体加速毒物排泄,必要时给予静脉推注呋塞米利尿,立即安排急诊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注治疗,并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保肝、护胃、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神经精神型中毒患者应用阿托品,应用巯基解毒药如二巯基丙磺酸钠。蘑菇中毒患者应进食高热量、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此外,美国自1988年起就把肝移植作为一种治疗蘑菇中毒的方法。
     防治蘑菇中毒,重在预防。近几年来草坪种植面积加大,夏秋季降水较多,为野生蘑菇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居民们根据传统的经验和方法来盲目识别毒蘑菇,往往造成误食中毒。因此,预防蘑菇中毒宣教工作十分重要。应告诫群众无充分把握时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并向群众发放适用于当地的彩色蘑菇图谱和手册,请大家对照图谱逐一辨认,以便鉴别毒蘑菇防止中毒。另外,医生应对夏秋季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做全面了解情况,及时诊断出病人是否毒蘑菇中毒,确诊后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以减少毒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