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实验室简介
2024-01-09 10:24 / 院务公开 / 人浏览

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是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组建成立,2015年被山东省科技厅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分部、青岛大学分部和海信集团研发中心分部三部分有机构成,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企”合作模式,国内最早开展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与应用的团队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数字医学设备研发与临床应用结合的优势特色,以数字医学研究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医疗设备研发、康复医疗设备研发、3D打印临床应用等为主要研究和工作内容的科研机构,是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重点实验室,具有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拥有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研究室、超微结构三维重建研究室、3D打印研究室、康复医学装备研究室、数字医学大数据研究室及计算机辅助手术与医学影像研究室等构成。

重点实验室现有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营养学等学科研究人员7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39人,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34人。成功培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3名,青岛市突出贡献特聘专家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以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数字医学与交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获国家级课题十余项,荣膺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是2009年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我省面向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前沿、面向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实现精准医疗的迫切需求,立足我省区域特色和优势,打造了痛风遗传机制及致病机理研究,痛风早期诊断、科学分型及精准治疗研究,痛风治疗新靶点及新产品研发,痛风性肾病基础、临床及转化研究,痛风智能诊疗与远程/移动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围绕核心研究方向,建立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影像学、药物研发、细胞生物学、模式动物及智慧医疗等研究平台与中华痛风遗传资源库。

实验室现有各类研究、技术人员50人,教授16人、副教授9人、博士学位39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泰山学者”2人,“青年泰山学者”2人、山东省“突贡专家”1人。先后引进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Tony Merriman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Robert Terkeltaub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Nicola Dalbeth教授、日本防卫医科大学Hirotaka Matsuo教授等7位国际知名专家为青岛大学客座教授。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面上及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重点研发计划3项,其他省市级项目20余项。牵头制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显著提高我国痛风防诊治水平。系列研究成果在Ann Rheum DisNat Rev RheumatolNat CommunArthritis RheumatolKidney IntDiabetes 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文章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等。

山东省胰腺疾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胰腺疾病临床研究实验室是首批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免疫及细胞治疗中心、消化肿瘤诊治中心、消化内科、病理科、胃肠外科、器官移植科、临床药物实验中心和青岛大学医学部肿瘤研究院共同组建而成。主要围绕胰腺疾病治疗的难点及痛点问题,以胰腺组织中的免疫微环境为研究重点,探索免疫过程对胰腺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为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理论和转化基础。

实验室搭建综合科学研究平台,以基础研究平台为基石,建立了一系列体外、体内胰腺疾病研究评价模型,如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平台,亚群细胞筛选与验证系统,原位移植瘤模型,PDX动物模型等,进行胰腺疾病致病机制研究和挖掘筛选致病靶点;以临床研究平台为保障,进行胰腺疾病早期精准诊断、临床样本及数据收集和药物评价的全流程临床研究;以转化研究平台为关键,针对基础研究筛选出的靶点进行药物开发和各期药物临床实验。

本实验室已形成以国家基金委“杰青”任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实现多学科团队与临床中心诊疗团队深度融合,目前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4人,其他技师、医师和专职管理等在岗人员11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长期在25人左右,各层次人员按研究方向及课题分组,配置合理,分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