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频繁眨眼、皱眉、吸鼻、撅嘴、张口、摇头等表现的儿童,许多家长把这种现象当成坏毛病,从来不看医生,并试图通过家长的严格管理来改掉坏毛病。这样的做法不但不会改善孩子的异常表现,而且常常会加重症状,实际上这样的儿童是患了一种叫“抽动障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诊医生。
抽动从法语tique演变而来,原意为扁虱,形容抽动的症状类似牛马被扁虱叮咬时出现的不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和快速的肌肉收缩动作。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以肌肉抽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抽动的表现为不自主的、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常伴有强迫症、多动症、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及其它一些行为问题。于儿童和青少年期起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至今原因不明;少数病例易反复、难治愈;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性大,不但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功能;给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部分患儿症状延续到成年,影响就业和交往等社会活动;伴发诸多行为问题,增加了治疗难度;近年来患病率有增加趋势。
从表现形式上讲抽动障碍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的抽动;发声性抽动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二者又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
简单运动性抽动是指突然、迅速、孤立和无意义的运动, 眨眼、摇头、皱额、吸鼻、撅嘴、张口、歪颈、耸肩、腹肌抽动、臂动、手动、腿动或足动等。复杂运动性抽动是指突然、似有目的性、协调和复杂的运动,如“做鬼脸”、拍手、挥舞上臂、弯腰、扭动躯干、眼球转动、嗅、下蹲、跺脚、蹦、跳、扔、敲打、走路转圈或突然停下来、重复触摸物品或身体某部位等。复杂运动性抽动还包括模仿行为和猥亵行为。
简单发声性抽动是指抽动累及发声器官,表现为频频发出不自主的、无意义的、单调的声音,如“喔、啊……”等,或者吸鼻声、犬吠声、清嗓子声、咳嗽声、咕噜声、吐唾沫、尖叫声、喊叫声、吹口哨声、吸吮声、动物叫声、鸟叫声等等。复杂发声性抽动是由有意义的单词、词组或句子组成,表现为与环境不符的不自主的发出音节、单字、词组、短语、短句、唠叨、秽语、重复言语和模仿言语等。其中秽语是指说脏话或无故骂人,重复言语是重复自己的发声或词句,模仿言语是重复所听到的别人的词语或短句。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特征抽动障碍分为三种类型:
1、暂时性抽动障碍,又名抽动症,单纯性抽动,习惯性症挛等。特点为简单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程在1年之内。
2、慢性抽动障碍,病程超过一年;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症状持久不变。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病程慢性过程;常伴随其它行为问题
不管哪一种类型,症状轻、不影响生活和学习者,无需治疗。
症状重、影响生活和学习者,需积极治疗;并且需要医生、家长、学校、老师、同学及自身的共同努力,才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生的任务是作出诊断;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倾听、解释),指导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等;根据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随访观察。家长的责任是了解疾病;配合医生的工作(不要总是提及难治性,不要过度关注,不要频繁变换医生,也不要过分溺爱,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同时关注加重或减轻抽动障碍症状的因素)。学校和老师应该理解孩子;配合医生的工作;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同学与伙伴应该理解、支持和帮助患儿,不要嘲笑患儿。患儿自身应该注意饮食,尽量少进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和非天然食物;规范生活制度(少看电视、少玩游戏等);树立信心;加强依从性,尽量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需要强调的是,抽动障碍的个体差异明显,对同一治疗方案的反应不同,治疗方案应重视个体化与综合治疗,而其中医生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专家简介:衣明纪,男,主任医师,儿童保健科主任,硕士生导师。青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副组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执行编委。
1989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儿科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儿科学儿童保健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儿童营养、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心理行为障碍。1997~2000年在职攻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7月获硕士学位,同年晋升副教授并被青岛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高危儿早期干预,儿童生长发育异常、营养性疾病和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治。近年来主要进行营养与儿童智力行为发育及环境因素与儿童个性及行为发展的系列研究,其中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及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主要进行营养与儿童生长发育、环境因素与儿童个性及行为发展以及抽动障碍综合诊治的系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9部,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2010年获青岛拔尖人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