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饮食“是痛风患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合理的饮食能有利于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和控制痛风急性发作,不合理的饮食则会使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但是,许多患者会“道听途说”,在认识上产生许多饮食误区。编者总结了以下十点比较常见的痛风饮食误区,谨供患者参考。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一:“菠菜是碱性食品可大量食用”。
菠菜是碱性食品,被很多痛风饮食食谱列为可以食用的蔬菜,殊不知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容易和体内游离钙生成草酸钙,如果大量食用的话,易导致结石的发生;通过患者反馈信息,大量食用菠菜,很容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所以进食菠菜时也要量的控制,尤其是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更应当慎用。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二:“痛风患者可以大量喝牛奶和矿泉水”。
牛奶是低嘌呤食物,也是痛风患者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是也不可大量摄入,要遵循“量”的原则。痛风急性期蛋白质摄入以50-70克/日,缓解期以80-100克/日为宜。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而痛风患者如果肝、肾代谢功能不好,很容易伴发结石。所以痛风饮食中应该避免食用可能会导致肾结石的食品。体内的钙如果过多很容易与草酸结合,生成草酸钙沉淀。草酸钙是肾结石的主要成份。保证每天必需钙的摄入是正确的,但是为了追求碱性食品而过量喝牛奶,这就很容易形成肾结石、胆结石和尿路结石。矿泉水也是如此,含钙质比较多,尽量避免直接饮用。简单的办法是煮沸后饮用,可将钙镁离子转化为锅垢除掉。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三:“只要不吃肉,痛风就不会发作”。
很多痛风患者认为,饮食中只要不摄入肉类,痛风就不会发作。这是十分错误的认识。在日常饮食中长期不摄入肉类,会使得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下降,同时人体内的嘌呤代谢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痛风患者最后连吃青菜都会复发的原因。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均衡饮食,而不是禁肉或素食,切不可因噎废食!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四:“大量补充B族维生素”。
人们都知道B族维生素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已证明大量B族维生素的摄入,也会干扰体内尿酸的排泄。已经有患者向编者反映,因使用维生素B族注射液而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停止注射,则痛风缓解。所以,痛风患者在饮食中对于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应该加以限制。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五:“喝啤酒或白酒无妨”。
正如前面所说,酒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之一,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排泄有抑制作用。在各种酒类中,目前发现啤酒和白酒的诱发作用最强,因为除酒精外它还含有较高浓度的嘌呤。而葡萄酒则无明显的诱发作用,——尤其是干红葡萄酒。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六:“急性期与缓解期的膳食食谱一样”。
痛风急性期时的膳食选择比较严格,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缓解期时也用同样的膳食标准,显然是错误的,这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营养失衡。编者始终主张根据痛风患者病情的不同和血尿酸水平的高低,分期合理的选择膳食。急性期只能选择低嘌呤食物,而缓解期可适当放宽食谱,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可少量进食一些中、高嘌呤食物,以免造成营养失衡,也有利于患者饮食控制的长期坚持。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七:“吃的食物越少越好”。
当痛风患者知道,暴饮暴食可诱发痛风发作时,许多患者采取节食的方法。由于外源摄取的热量不足,机体只有通过燃烧体内原有的“脂肪”来获取热量,而这时脂肪代谢所产生的大量酮体容易阻止尿酸从肾小管排泄,从而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所以,痛风患者采取节食的方法不可取。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八:“素菜不会诱发痛风”。
很多患者都知道,多吃荤菜可诱发痛风,而且不利于痛风的治疗。因此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吃素菜就不会诱发痛风,所以就选择进食大量的素菜。其实,有些素菜含嘌呤并不低,如豆制品、扁豆、干豆类、菠菜、豌豆、毛豆、蘑菇、芦笋等,吃得过多同样也会诱发痛风。因而,痛风患者宜素不宜荤的说法是片面的,对于素菜也是要有选择的食用。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九:“痛风患者禁用咖啡、茶和可可”。
痛风患者常常被告知,禁用咖啡、茶和可可,因为它们含有可可碱、茶碱和咖啡碱,可诱发痛风。但目前大量资料已经证明,可可碱、茶叶碱和咖啡碱在人体代谢中生成的只是甲基尿酸盐,并非是引起痛风发作的尿酸盐,而甲基尿酸盐并不会沉积形成痛风石。咖啡、茶叶和可可是可以饮用的。但要适量,因为咖啡碱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兴奋,影响睡眠和血压等。
痛风患者饮食误区之十:“痛风患者不能服用维生素C”。
很多人认为,维生素C是酸性物质,痛风患者不宜服用,实际上维生素C只是在味道上有酸味而已,代谢后并不产生酸性产物。目前大量资料显示,维生素C能促进组织内沉着的尿酸盐溶解,有利于尿酸排出,防止结石形成,鼓励患者适量补充维生素C。但是,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服用秋水仙碱治疗时应避免维生素C的大量服用,以免降低药物的疗效。
总之,合理饮食是每一个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所必须注意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痛风患者的“合理”饮食,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应当注意把握“度”的问题,千万不可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