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EVIOUS
‹ PLAYBACK
STOP
PLAY ›
NEXT »
5月4-6日,由山东省抗癌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山东省肿瘤大会”和由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分会主办的“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学习班”在济南山东大厦召开
会议期间进行了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分会换届会议,我院病理科李玉军主任以全票通过当选为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分会第四届候任主任委员。(病理科 于文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肥胖及由其引发的各种全身性疾病日趋严重,消灭肥胖刻不容缓。“全民营养周”是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本届营养周主题为“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口号为“慧吃慧动,健康体重”。
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慧吃”。
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过剩的热量在体内堆积,给机体造成负担,导致糖尿病和痛风、肥胖、高血压等疾病,所以控制热量的过量摄入是有必要的。
在减重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方案是限能量平衡膳食。首先要限制总能量,一般在正常供给量的基础上,未成年人每天减少125-250kcal,成年人减少500-1000kcal,但每天总能量摄入量不宜小于800-1000kcal,以防体脂动员过快,引起酮症酸中毒。碳水化合物一般不应低于130g;蛋白质每天每千克不少于1g;低脂肪,限制动物脂肪与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脂肪;为满足食欲,避免饥饿感,多吃些蔬菜和含碳水化合物低的水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经过几天的限能量饮食会感到乏力、头晕、体重下降明显,此时所摄入的营养已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威胁健康,所以,限能量平衡膳食也要在专业营养师或营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西海岸院区营养科朱梓含)
一、单位简介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89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省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省直保健定点医院,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全国最佳医院百强榜75位,香港艾利彼全国顶级医院排名54位。现总开放床位4011张,人员总数6400余人,拥有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特聘科学院院士、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及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医院设有临床业务科室78个,研究室(所)29个,拥有全国重点学科、省市重点学科、实验室及特色专业41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9个,省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我院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017年共有7个学科跻身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全国最佳专科声誉榜”、“华东区专科声誉榜”。医院在急危重症抢救、疑难危重病会诊、腔镜微创技术、介入诊断和治疗、器官移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数字医学、3D打印、沃森肿瘤机器人等领域具有鲜明技术特色。
因事业发展需要,急需高层次人才,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医院,共创辉煌!
二、招聘条件
截止到2018年9月30日,年龄不超过45周岁;身体健康,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其他应聘条件详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高层次人才需求表(附件1)。
三、岗位需求
根据工作需要,医院本次共招聘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妇科、产科、小儿内科、小儿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生殖医学科等科室高层次人才,具体岗位数量及其他应聘要求详见附件1。
四、应聘方式
应聘人员请于2018年9月30日前将个人简历(电子版)和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发送到我院人力资源部招聘邮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或直接到青大附院人力资源部现场报名,医院将组织专家对简历进行筛选,符合条件者将电话通知面试。
个人简历请详细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及工作经历、主要业绩、技术称号以及联系方式等。
五、福利待遇及说明
1、执行国家政策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相关规定;
2、享受山东省、青岛市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及待遇;
3、部分优秀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医院相关的科研支持政策及住房待遇(170㎡以上)。
4、招聘人员原则上在西海岸院区工作,具体工作院区服从医院调配。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 高老师 尹老师 孙老师
联系电话:(0532)82911859、82911817、82912286
联系地址:青岛市江苏路16号青大附院人力资源部
招聘邮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骨骼、神经传导的枢纽和最大的运动器官,支撑着人体的整个躯干,结构精细而复杂,同时也是身体结构中发生退行性变化最早的部位。随着人类寿命延长与工作生活模式的改变,脊柱相关疾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作为青大附院脊柱外科的带头人,马学晓在传承脊柱外科传统治疗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青大附院脊柱外科成功跻身国内脊柱微创领域的先进行列,并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向国际先进水平快速迈进。
厚积薄发 走在脊柱外科诊疗最前沿
“十年磨一剑,出鞘始见锋”,马学晓199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2006年即获得复旦大学骨科博士学位,2012年受省卫生厅公派赴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医疗中心、华盛顿大学医疗中心研修1年,获博士后研究经历,回国后在山东省率先开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数字医学技术,在国内率先将计算机手术模拟与3D打印技术综合应用于高难度脊柱手术,创新性开展3D打印导板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植入等技术,显著提升脊柱手术精准度及安全性。
马学晓近年来先后赴法、美、德、韩等国研修交流,致力于脊柱疾患,尤其是退行性疾患和脊髓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脊柱微创技术、高位颈髓损伤、上颈椎畸形、重度胸椎管狭窄症、多发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疑难病症诊疗领域有较深造诣,参与制定国家卫计委脊柱退变性疾患诊疗指南。他完成山东省首例椎间孔镜治疗重度脊柱感染、首例经皮螺钉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微创手术,并致力于脊柱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
2016年,马学晓就任青大附院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医疗中心的核心与特色专业之一,在胡有谷和陈伯华两位功勋教授带领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为代表的脊柱退行性疾患的诊疗水平国内领先,并在复杂颈椎病、重度脊柱畸形、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各个领域均取得全面发展,对椎间盘的基础研究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马学晓说,站在了无数前辈的“肩膀”上,脊柱外科近年来通过内镜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手术机器人技术“三驾马车”拉动,全面进入精准、微创、安全和高效的手术新时代。
精益求精 将脊柱微创手术做到极致
“手术微创化是每一名外科医生的不懈追求,而我们则希望将微创做到极致。 ”马学晓说,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通常让人联想到大出血、大伤口以及卧床数月的痛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脊柱疾病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来完成。脊柱手术创伤从最初的10到20厘米的大切口,减少到两到三厘米的微创切口,到现在应用椎间孔镜技术,只会在患者身上留下长约7.5毫米的超微创切口,患者只需要局部麻醉,医生通过内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手术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正常情况下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甚至出院了。 “椎间孔镜技术是脊柱微创手术的典型代表,其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手术花费却只有传统手术的一半左右。 ”马学晓说。
目前,脊柱微创中心年手术量超过1000台,是全省开展脊柱微创技术最多、项目最全的中心,开设的项目包括各种脊柱内镜技术、微创通道技术、经皮螺钉技术、椎体成形技术及微创融合技术等,显著提升脊柱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一目了然 显微镜下助力切除巨大肿瘤
“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是脊柱外科的一件‘神兵利器’,能够帮助医生更精确、安全、高效地完成脊柱开放手术。 ”马学晓说,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主刀医生靠裸眼或戴放大镜来操作,不得不扩大切口,来确保手术安全准确。 “脊柱专业显微镜可以将手术视域放大4到10倍,神经结构一目了然,手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神经损伤,降低了手术风险。”马学晓说,2017年青大附院从国外引进了山东省首台脊柱外科专用显微镜,在其帮助下完成了包括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胸椎后路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脊柱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等多种类型的手术,成功跻身国内脊柱显微镜技术的第一梯队。
马学晓曾接诊一名40多岁的胸椎巨大肿瘤患者,她突然出现双腿麻木无力,随后发展为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在她颈椎和胸椎交界处长了一个巨大肿瘤。 “肿瘤在患者椎管内体积太大,且肿瘤与脊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再加上肿瘤质地比较硬,手术中一次轻微的不当碰触都可能导致患者高位截瘫。 ”马学晓说,借助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他和手术团队在清晰的放大视野下,彻底清除了肿瘤,并成功避开大量细小血管和神经,患者手术后第三天就可以下床活动,5天后就出院了。
精准治疗 手术机器人毫厘之间“显身手”
2017年6月,世界上最先进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Renaissance在青大附院脊柱外科亮相,引得全城瞩目。 “手术机器人可以辅助外科医生把手术的精准度做到极致,还可帮助医生完成一些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复杂手术。 ”马学晓说,手术机器人尖端定位的精度能小于1毫米,总体系统精度小于1.5毫米,在脊柱微创和脊柱矫形这两个领域的应用效能尤为凸显。装机使用半年多来,脊柱外科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完成了各类高难手术,包括机器人辅助脊柱骨折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机器人辅助脊柱畸形矫正术、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管狭窄减压融合术、机器人辅助脊柱翻修手术等,治疗效果大大超出了预期。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推动了脊柱微创技术跨越式发展。
“脊柱外科内镜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手术机器人技术作为解除患者病痛的尖端武器,在应用时并非是 ‘单打独斗’,而是相辅相成。 ”马学晓强调,未来脊柱外科将坚持传统理念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同时着手探索和发展再生医学,让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专家档案
马学晓,复旦大学骨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微创中心主任、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青岛市拔尖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颈椎、胸腰椎工作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组长。擅长应用脊柱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等各类脊柱退变性疾患,以及重度胸椎管狭窄症、脊柱肿瘤等疑难病症的综合诊疗。(转自青岛全搜索)
五大院区
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