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EVIOUS
‹ PLAYBACK
STOP
PLAY ›
NEXT »
8月18日,国家卫计委下发文件,我院通过了“四甲”医院的评审。院长王新生在8月22日周会上公布了这个消息后,关于“四级甲等”医院评审的引起了广大职工的关注,那么“四级甲等”医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四级甲等医院评审和我们熟知的三级医院评审是两个完全不同内容的评审,三甲医院和四甲医院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三甲是依照《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划分的医疗机构级别的最高级别。四甲是国家对医院信息化水平的评审,等级越高,说明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越高。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是根据深化医改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的。此次测评是从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建设、临床业务系统建设、医疗管理系统建设、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和互联互通应用效果等方面对医院信息平台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估。该测评等级共分为五级,因五级还没有测评细则,目前全国医院所通过的最高等级为四级。
我院从2015年4月17日申报到专家现场测评,历经申报、答辩、软测、文审、预审、现场检查六个环节,前后历时7个月,最终顺利通过测评,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通过四级甲等测评的医院。(信息管理部 辛海燕)
近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点实验室关于下咽癌研究的论文“Overexpression of JARID1B promotes differentiation via SHIP1/AKT signaling in human hyp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被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接收(2016年影响因子5.38)。论文主要完成人张继生博士(第一兼通讯作者)是我院从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引进的专职科研人员,现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下咽癌是头颈部肿瘤中恶性度最高的肿瘤之一,研究发现组蛋白3去甲基化酶Jarid1b仅在中高分化下咽癌中过表达,Jarid1b和上皮分化标志角蛋白10(K10)表达高度正相关。FaDu细胞中过表达Jarid1b上调K10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深入研究发现其机制是Jarid1b通过直接抑制Ship1激活PI3K/AKT/β-catenin通路影响K10表达和细胞增殖。这一成果不仅对下咽癌的非手术治疗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其它鳞癌的研究也有积极的开拓意义。
研究室所是医院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着实提高研究室所的科研力量对医院科研工作发展有重要意义。该论文的发表是我院“科教兴院”政策的又一成果,也标志着耳鼻咽喉科和我院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日,我院脊柱外科市南院区王亭副主任医师联合口腔颌面外科卜令学副主任医师成功治疗一例C1,2处骨软骨瘤患者。
患者是一名14岁的女孩,因颈部肿块逐渐增大伴两眼视物模糊、说话困难2个月入院。颈椎三维CT显示,其C1-2椎体右侧可见不规则形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大小约60mm×45mm×41mm,局部侵犯右侧喉咽,咽腔变窄,考虑软骨瘤可能性大。王亭详细的为患者检查后,考虑到肿瘤位于C1,2椎体右侧部位,肿瘤周围有椎动脉、颈内动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等重要组织器官,手术风险极大。术前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并申报重大手术。为协助术中肿瘤显露,邀请口腔颌面外科卜令学联合实施手术。手术于近日成功完成。术中,患者各重要组织显露清晰,肿瘤切除彻底。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脊柱外科 柳翔云)
近日,康复医学科成功开展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治疗脑外伤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患者术后即刻解除内收肌痉挛,效果确切,且不容易复发,治疗效果优良。
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在下肢肌肉痉挛发病率中处于第二位,内收肌痉挛可以导致患者大小便时端坐困难,会阴部清洁卫生难以实施,患者站立时由于两足之间的支撑面积减少,影响患者站立平衡,步行时两腿交互困难,容易跌倒。内收肌痉挛的处理方法包括牵伸训练、口服抗痉挛药物、局部肉毒毒素注射或神经溶解等。对于发病时间短的患者,效果较好,但如患病时间长的患者,以上治疗往往难以奏效。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在脑瘫患者内收肌痉挛应用较多,在脑外伤患者未见报道。康复医学科根据内收肌群中对患者功能影响的不同肌肉,选择性的切断闭孔神经前支中分支至股薄肌、大收肌、短收肌的运动分支,由于保留闭孔神经的感觉分支,不会影响患者大腿内侧感觉,同时由于闭孔神经的后支存在,在解除患者痉挛的同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康复医学科西海岸病区 高正玉)
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交流行为医学领域的学术进展,8月18日-20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以“行为决定健康,开创新的辉煌”为主题,围绕行为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讨论,美国和香港学者在内的600余人参加会议,是行为医学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专业学组换届工作,我院儿童保健科衣明纪主任当选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行为诊断与评估学组副组长,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院儿童医学中心重视亚专业发展,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特别是抽动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治和系列研究工作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和肯定,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衣明纪自2009年开始担任《中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杂志》通讯编委,2015年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行为诊断与评估的大型工具书《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的编写。这次当选全国学组副组长说明儿童心理行为亚专业不断取得进步,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讯员 杨召川)
近日,以国家卫生计生委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及国家卫生计生委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李方为首的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评审专家组一行4人对我院ERCP培训基地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院长王新生、副院长蒋光锋及消化内科相关人员陪同参加了评估。王新生首先介绍了医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着重介绍了我院消化内科尤其是消化内镜在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对国家卫计委、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和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各位专家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李兆申教授介绍了中国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背景、评审标准和评审进程,并指出目前我国ERCP技术发展水平虽已达到国际水平,但ERCP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普及程度仍远低于国外水平,难以满足我国众多患者的需求。该项目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发起,国家卫生计生委人才交流中心和ERCP专家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持,旨在搭建和推广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系统化的ERCP人才培养体系;并计划在2015年-2017年为我国培养300名ERCP专业技术人才,以尽快缩小我国胆胰疾病领域巨大患者需求与ERCP技术人才短缺之间的缺口,推动ERCP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普及应用。
随后,消化内科副主任赵清喜就我院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建设情况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对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后认为,我院消化内科ERCP技术实力雄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培训能力扎实,设备先进,达到了培训基地的申报要求,一致同意我院通过现场考核,这也意味着我院成为中国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之一。
ERCP技术是用于诊断、治疗胆胰疾病的一种微创介入医疗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已成为诊断胰胆疾病的金标准及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我院消化内科ERCP团队每年完成500余例ERCP诊疗,居省内前列,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并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及手把手培训班,展现了良好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医疗教学实力。此次我院获批成为为全国30家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必将进一步增强我院的学术影响力,推动消化内科的学科发展。(消化内科 毛涛)
近日,病理科技术室在老技术员的带领下,年轻技术员克服困难,硬是用手工完成岛城首例前列腺大组织完整切片。同时,第二例也在第一例的基础上,以染色更清晰、肿瘤侵犯边界更清晰可见等更加完善的形态下成功完成。为病理诊断医师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为了能单独的在一张切片上完整的观察到整个肿瘤组织的病变及其毗邻组织的关系和细微结构,必须制作出完整的显微镜下石蜡切片。制作大组织切片往往受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会导致整个标本制作的失败,所以目前能做大组织切片的医院一般都集中在国内有名的几家大医院。临床医生多次与病理科技术人员沟通,希望做大组织切片,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我院病理科技术室完成先后成功完成的二例大组织切片,标志着我院病理科技术室技术的一个大飞越。
著名病理学家KarlLennert教授曾说“技术是病理之母”,强调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病理科市南院区 蒋艳霞 赵洁)
因医院事业迅速发展,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产科医师数名。
岗位要求: 1、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妇产科学专业。 2、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且完成妇产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3、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或三甲医院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请有意者于2016年9月30日前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医院招聘邮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简历名称请注明:“应聘岗位—学历—专业—姓名”。医院将组织专家进行简历初筛,对符合面试条件者进行电话通知。咨询电话:0532-82911817、82912286
“自2014年10月装机至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已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70例,在国内名列前茅。据统计,今年6月,国内所有医院心外科当月共完成机器人手术13例,青大附院心外科就完成了6例,占据了国内半壁江山。上周心外科团队又完成了世界首例机器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左心室血栓取术,成绩惊人!”
这是美中互利达芬奇机器人公司中国北区总经理周建童向青大附院王新生院长发来的短信内容。信息中,他对杨苏民领衔的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赞叹有加!而上周完成的这台手术是杨苏民团队取得的又一迈入国际前沿的技术突破!
世界首例——绝非偶然之为
2016年7月1日,对杨苏民团队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他们要挑战前人从未尝试过的一例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不停跳冠状动脉+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左心室血栓取出术。这与其说是一例手术,不如说是三个高难度手术的组合:术者需要在一台手术里连续完成心脏冠状动脉搭桥、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取栓等复杂技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几天前,从江苏远道而来的李先生找到杨苏民主任。患者是在网上查到“2015年青大附院心外科机器人手术全国排名第二”的消息慕名而来。杨苏民听后,既感欣慰和鼓励,又深感压力。面对患者“要做就做微创”的要求,他陷入了沉思:患者不是一般的心脏病,病症如此复杂,怎样才能以最小的创伤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呢?一向善于挑战的杨苏民做出了更惊人的决定,“我们不仅要做微创,还要用机器人来做,而且,术中心脏不停跳!”这一番话,注定了这个手术将史无前例。
常规心脏手术要纵行锯开患者25厘米长的胸骨,但杨苏民没有这样做——他巧妙地设计了左侧肋间隙微创切口进行操作,这已提升了手术难度。而选择心脏不停跳,就更加大了手术的困难级别。“创伤小、不停跳是为了让患者有更好的术后效果,而我们也具备了高难度机器人手术的经验。我们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有这个实力就不该后退!”杨苏民团队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
关键时刻,这支团队靠实力说话!在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上午8时,这名57岁的重症冠心病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在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下,杨苏民轻轻戳开3个8mm的微孔,灵活地操作机器人手臂取下乳内动脉,切开闭塞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将乳内动脉精确地搭在前降支上……在一旁的助手王伟博士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被聪明的机器人放大了40倍的手术视野,准确配合着杨主任的操作。心脏血管桥畅通后,杨苏民又在股动脉、股静脉建立了体外循环。在患者左侧肋间隙划开仅仅7cm的切口,在不断跳动的心脏上切开左心室,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心室取栓和室壁瘤切除,几近完美地完成了心室壁缝合!
术后6天,李先生顺利出院。
此时的杨苏民团队还不知道自己已刷新了历史。当达芬奇机器人公司汇总手术资料检索全球资料库时,意外发现这竟是世界机器人手术史上的又一个首例!它,标志着我院心脏机器人手术团队在达芬奇微创心脏手术史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最高龄——践行外科医生的承诺
“常规心脏手术微创化,疑难危重高龄心脏手术安全化”——一个月前,心外科团队完成的全国年龄最大的机器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生动诠释了心脏外科近三年来手术创新的理念。
对于81岁的退休高级教师刘大爷来说,手术是延长生命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方法。但发烧六个月兼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赘生物、贫血、低蛋白血症的他,已虚弱到不能耐受常规手术。
挑战再度袭来!面对已多次被北京等地大医院劝其放弃手术的高龄患者,接受挑战实施手术还是规避风险简单拒绝?年龄大、合并症多,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但是,病床上刘大爷渴望生存的话语打动了杨苏民。“杨主任,我们全家在网上查了一个多月,只有你能救我,我们信任你!”
“我们有实力、有经验、有患者的信任,怎么不能大胆尝试一次?”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坐下来一起商讨解决办法:患者年龄大,体质弱,目前国内接受机器人瓣膜置换手术的最大患者是68岁。为高龄患者手术,需要尽量小的创伤和尽量好的效果,杨苏民果断制定了机器人手术方案.....
6月12日,杨苏民团队成功为这名耄耋老人实施了机器人手术,仅在肋间隙开出的几个微孔中,机器人手臂游刃有余地清除了二尖瓣细菌团赘生物,完成了二尖瓣置换术。而在机器人身后,还是那个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杨苏民团队。
最精彩的手术——永远是下一台
为使患者达到最佳手术效果,再多学习、再新的尝试,心血管外科团队也愿意去做。这是杨苏民团队的心声。但是有谁知道,心声的背后是付出的辛苦,这个团队,每天几乎平均6-8台手术,中午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
2015年,杨苏民团队位居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量全国排名第二;2016年上半年,全国排名第一名,昂首迈入国家第一梯队!短短时间内实施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技术突破,这得益于团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持实施精准医疗的理念,在中国乃至世界心外科机器人领域,不断攀登着一个又一个高峰。
有人问曾经的世界球王贝利,哪一个球最精彩。他的回答是“下一个”。对于杨苏民团队来说,哪一台手术最精彩,也是下一台!因为对医学的热爱与追求,创新的理念,在他们心中永存。
链接:快速发展中的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
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1996年被评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经过30余年,众多专家教授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科室已发展成为人才梯队和专业结构合理,医教研总体实力国内先进、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外科,是山东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和研究中心及青岛市特色学科,承担着青岛及胶东半岛绝大多数心血管外科病人尤其是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任务。
科室自2013年在新团队领导杨苏民主任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床位从42张增加到102张,住院A病区床位33张、住院B病区床位26张,西海岸病区床位19张、监护病区床位27张(设施先进,国内领先)。目前,科室年手术1300例以上,其中重症复杂手术占70%以上,手术死亡率<2%,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省内及青岛市率先开展的新手术、新技术达数十项,尤其是微创手术的开展,覆盖冠心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瓣膜病及大血管病等不同外科治疗领域。团队精益求精,创新进取,技术水平日臻精湛,手术数量与日俱增,对各种复杂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内业已跻身先进行列,多个领域在全国具有突出影响力。
科室已全面进入微创外科手术时代,先后开展了各类小切口、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下的微创手术。2015年,全国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量排名第二;达芬奇机器人下二尖瓣置换术手术量为全国第1名;2015年,心脏外科手术量1240台;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手术量连续两年居山东省第一。
科室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达芬奇机器人下连续滑线缝合技术行冠脉搭桥术(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人掌握该项技术);世界首例达芬奇机器人下行冠脉搭桥+室壁瘤切除术;达芬奇下机器人高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为81岁男性,是目前世界上该类手术最高年龄患者;所开展的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双瓣膜置换术、二次手术微创瓣膜置换、胸骨上段小切口Bentall手术等,填补了多项山东省内技术空白。
学科带头人积极进取,赴国外顶级心血管外科中心学习参观,对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外科治疗有较深造诣。在杨苏民的主导带领下,科室不断引进人才,改建了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目前,监护室拥有床位27张(市南院区19张、黄岛院区8张)。除开展常规心血管外科手术的监护治疗,同时开展了各类终末期心衰的外科治疗以及床边血液滤过(CRRT)、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支持(ECMO)、微创器官切开、各类脏器支持等技术,并成功开展了青岛市首例成人心脏移植手术。
五大院区
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