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
2015-02-14 11:46 / 专病专栏 / 人浏览

  结肠癌和直肠癌统称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递增2%,在欧美国家病死率居肿瘤死亡第2位。我国调查显示,结直肠癌平均病死率为4.54/10万,居癌症死亡第5位。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就全国范围而言,大肠癌已上升至恶性肿瘤发病的第4位,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中,如上海市已高居第3位,并正在向第2位发展。上海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40/10万,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在肿瘤发病排名中已由第6位上升至第2位。在结直肠癌患者中,70岁以上患者占51.2%。
  近年来结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直肠癌,但我国还是以直肠癌居多,腹膜反折以下的低位直肠癌占大多数,发病部位与肛门括约肌邻近,<30岁的年轻人直肠癌发病率远较国外多见。所以是否保留肛门以及术后局部复发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
结肠癌病例统计分析表明,其中33%的患者入院时已进入中晚期,且伴有肝、肺等多器官转移,早期就诊率仅为5%左右。加上治疗常常欠规范,很多癌症病人即使能早期发现,仍难以获得最佳疗效。
有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有如下特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我国结直肠癌中发病年龄50-55岁,比欧美国家提前12-18年;直肠癌比结肠癌多见,我国大肠癌中直肠癌占50%以上,直肠癌中,80%以上的肿瘤位于肛门8cm以下,易经直肠指诊发现,欧美国家则以结肠癌多见;合并血吸虫病较多,国内以浙江一带高发,与血吸虫流行区一致,当地结直肠癌常合并血吸虫病。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
  大肠癌患者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症状。大肠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分述如下: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腔大,粪便为液状,癌肿多为溃疡型或菜花状癌,很少形成环状狭窄,不常发生梗阻。若癌肿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细,粪便干硬。左半结肠癌常为浸润型,易引起环状狭窄,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肠梗阻。包块体积小,既无溃破出血,又无毒素吸收,罕见贫血、消瘦、恶液质等症状,也难扪及包块。 
3.直肠癌:直肠癌在临床上早期常无症状,或者症状无特异,因而常不引起病员和初诊医师的重视。多数病员早期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呈现便频、排便不尽感。便频不同于腹泻,因为前者只是次数比正常多,但粪便性状正常或改变不多;排便不尽感则为排便后不久又感有便意,但却无粪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粪质间有少量黏液血便;故病员常不以为然。癌肿病员的便血多数其量不多,色鲜红;可与粪便不混,常被病员和医师误当作痔而忽视。当癌肿发展增大,浸润肠腔一周时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并伴下腹胀痛不适等慢性梗阻症状,部分病员在此之前则可呈现腹泻与便秘交替。
  大直肠癌的病因
1.高脂肪饮食:许多资料显示高脂肪饮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国外研究者统计发现高脂肪饮食者大肠癌发病率比低脂肪饮食高2倍。至于高脂肪饮食导致大肠癌的机制尚未明了,可能是脂肪通过生成氧化物和脂肪酸而产生致癌作用。
2.纤维素:纤维素主要成分为非多糖类,只要存在蔬菜、水果、谷物等。美国13项结直肠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通过每日平均增多食物中纤维素13g,能使美国结肠癌防病率减少31%。
3.遗传因素:家族史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近亲中有1人患大肠癌者,其本身患此癌的危险度约为2倍,更多家属有此癌则危险度更大。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大肠癌确实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4.结肠非癌性疾患:如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等。据估计大约3%-5%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也有人认为,约15%-40%结肠癌起源于结肠多发息肉,其癌前病程约为5-20年。家族性肠息肉病者未经治疗,在50岁之前几乎100%癌变。
  除了以上因素,结肠癌的发病还与寄生虫病、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总之,结肠癌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因素可以改变,而有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处于高危因素的人群只能严密监测,定期做肠镜,平日多加留意大便情况。
  结直肠癌的预防
1.减少脂肪摄入,饮食中增加蔬菜、水果、谷物(粗粮)的比例,纤维质能使粪便增多而稀释大肠内致癌剂,还能被细菌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pH,抑制癌细胞生长。美国有60项研究支持高纤维素膳食有保护患者结肠癌的假说。摄入纤维质最多与最低者比较,估计危险度降低43.0%。
2.避免肥胖,适当的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身体健康,心情才会愉悦,抗病能力才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身体患病的概率就越低。
3.及早消除癌前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腺瘤、家族性息肉病等),避免病情进展甚至恶化,错过最佳治疗干预时机。
  此外,建议从40岁左右开始,坚持定期体检,除常规检查外,还应检查与癌症筛查有关的项目,如超声、胃镜、肠镜、以及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戒烟,少量饮酒,相关资料显示,长期吸烟者大肠癌危险提高,同时,吸烟也是腺瘤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饮酒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病有相关性。若广大患者出现大便带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困难、腹痛腹胀等相关症状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咨询、检查,排除恶性疾病,以免延误治疗。

东区普外科简介

  东区普外科是以腹腔镜微创外科、疑难危重病治疗为两大工作重点的临床科室,拥有病床35张,是该院规模最大的临床科室之一,青岛市重点学科。东区普通外科技术力量较强。张建立主任带头的微创外科专业组自2001年率先在省内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目前科室的微创技术尤其是腹腔镜结直肠癌、腹腔镜甲状腺、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水平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丁连安教授遵循黎介寿教授创立的肠外瘘综合治疗的金标准,近3年多我科治疗了近200余例肠外瘘病人;在普通外科领域的危重症、疑难病的诊治上,已形成特色,在省内已处于领先水平。
  科室年门诊量高达3万人次,每年收治各类病人1500人次,施行各种手术1300余台,社会知名度较高。每年培养研究生5~6名、培养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20~30名,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各级科研课题数项。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多项。科室坚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学术促进科室各项工作开展”的工作原则,确立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的工作思路,建立了“科室发展有重点,专业有特色,人人有专长”的发展目标。
  全科共有医师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研究研究生导师4人,主治医师5人;拥有博士5人,硕士5人;护士15人。普外科拥有一大批享誉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科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著名胃肠外科专家、客座教授黎介寿院士受聘为该科首席医学专家,众多中青年技术骨干勇于创新、大胆进取,在医疗、教学、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普通外科技术力量较强,整体实力居国内先进行列,尤其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各种普通外科疾病以及肠外瘘、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介绍

  张建立,男,1965年出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东区普外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国微创外科医师协会委员,山东微创外科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普通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普外学会腹腔镜学组副组长,青岛市普通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普外学会腹腔镜学组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大肠癌学组副主任委员。兼任《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临床实用外科杂志》编委。
  对普外科的常见病及危重疑难疾病,特别是对结直肠癌、胃癌、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腹部疝、肝胆疾病等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每年亲自主刀完成结直肠癌、胃癌手术500余例。自2001年8月以来开展腹腔镜手术,已成功开展各种腹腔镜手术2000余例,手术类型20余种。其中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1500余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多次被青岛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多次至美国、香港、广州培训学习及经验交流,在全国50余家医院做手术演示、讲学。每年主持举办省级《腹腔镜结直肠治疗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受到广泛好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参编出版专著2部,出版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主持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对盆腔自主神经保护的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山东省医学科技三等奖;《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转开腹风险因素分析及评分系统建立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
  坐诊时间:周一上午(本部)  周五上午(东区)
 

       

  丁连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原青岛医学院,精通于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师从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黎介寿教授,擅长于胃肠外科疑难杂症等肠衰竭性疾病的诊治及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腹部创伤、肠外瘘、腹腔内重症感染、炎性肠病、短肠综合症、各种复杂性肠梗阻、胃肠道术后再手术、放射性肠炎、伴有合并症的老年性外科疾病等,以及危重病的营养支持治疗。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6篇,参编(译)著作6部。获青岛大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青岛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2008年、2010年、2011年评为青岛大学临床医学特聘教授。
  坐诊时间:周三上午(西院区) 周一全天(东区)

    

  孙振青,医学硕士,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区普外科副主任,东区外科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会腹腔镜内镜学组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肿瘤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外科学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大肠癌学组委员。对普外科的常见病及危重疑难疾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胃癌、直肠癌的根治性手术、各种甲状腺手术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能熟练开展普外科疾病的各种腹腔镜微创手术。自2001年8月以来,参与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至今已达1200余例,独立完成500余例。居国内领先水平。多次至省内外10余家医院做手术演示、讲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专著2部,参译人民卫生出版社专著1部,第一作者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数篇,参与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对盆腔自主神经保护的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获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坐诊时间:东区 周四全天。
 

     

  刘卫国,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曾赴德国不莱梅市中心医院和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学习腹腔镜技术。擅长各种腹腔镜手术,包括腔镜下甲状腺切除、疝修补、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叶切除等多种微创手术,每年完成腹腔镜手术300余例。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著、论文10余篇。
  坐诊时间:周一下午(本部)  周三全天(东区)
 

        

  高军,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1983年毕业于山东滨州医学院。曾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进修学习。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获取硕士和博士学位(胆胰外科专业)。从医30年来,擅长胰腺、肝胆、胃肠、甲状腺等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对胰腺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胆囊及胆管肿瘤及结石、肝脏恶性及良性肿瘤、胃及结肠和直肠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脏肿瘤及脾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瘤、急性腹部损伤等外科手术治疗有较深研究。
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3部。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
  坐诊时间:周五上午(本部)    周二全天(东区)
 

   张坚,普外科副主任医师,199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导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院士。现任青医附院东区普外科主任助理,任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外科感染与危重病学组委员,擅长胃癌、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和微创手术,对严重腹腔感染、肠瘘、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了深入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奖励基金一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先后发表SCI论文近10篇,主编专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