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联合发布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青大附院外科主任、胃肠外科名誉主任周岩冰教授,胃肠外科杨文昶博士成功入选。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基于Science-Metrix分类方法,涵盖20个领域和174个子学科领域,选取全球排名前10万,或在各子学科领域中百分位排名达到2%及以上的学者,包含“职业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两个部分,既关注学者全职业生涯的长期学术贡献,也聚焦其近一年的最新学术产出与影响力。该数据集被广泛用于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分析与评估,旨在客观、真实地反映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周岩冰
临床与科研并重,引领精准外科发展

经过近四十年临床实践,周岩冰教授带领团队在胃肠肿瘤腹腔镜与机器人手术领域,尤其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策略及吻合技术改良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与此同时,他紧密围绕胃肠肿瘤诊疗的实际需求,深入探索胃癌发病机制、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以及基于多组学的预后预测模型构建,有力推动了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与转化应用。
作为国际胃癌协会(IGCA)患者预康复工作组副组长及中国胃癌协会(CGCA)临床机器人研究组组长,周岩冰积极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微创化。随着基因测序、免疫微环境分析等技术的普及,外科治疗正经历从单纯病灶切除向“个体化整合治疗”的深刻转变,他精准把握全球外科发展脉搏,提出“未来外科医生需要兼具‘毫米级操作’的精准和‘全程化管控’的系统思维”,带领团队构建的基于多组学的预后预测模型,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成果,为胃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范式。
在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上,他注重培养年轻医生的科研思维与国际化视野,依托青岛大学胃肠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院,将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带领团队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国际顶尖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外科研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步伐,一批兼具科研能力与临床素养的青年外科医生正在成长,这种“医教研”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外科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后备力量。
杨文昶
青年科研先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杨文昶作为外科领域入选者中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青岛市医药卫生科研青年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累计影响因子72分。
在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教授的指导下,杨文昶致力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与分子机制研究,并与山东省胰腺疾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免疫及细胞治疗中心合作,分别从临床及基础角度发现脂肪肝患者更易发生肝转移,且脂肪肝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效果更差,并深入探索去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对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和预后的影响。
在将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实践中,杨文昶参与卢云教授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的复杂医学影像智能识别系统,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低质量影像处理、多模态影像融合等医学影像领域的国际难题,突破了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与知识挖掘关键技术,构建的手术风险评估系统突破欧美技术垄断;此外,项目研发了交互式智能数字孪生手术平台一体化装备,实现术中肿瘤精准定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推广至9省市的100余家医疗机构,显著推动了腹腔镜手术导航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此次周岩冰教授与杨文昶博士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不仅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青大附院乃至中国外科领域科研影响力提升的缩影。未来,青大附院将继续深化“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培育更多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医学创新贡献“青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