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治夏病”及“治未病”
2014-11-04 10:17 / 健康资讯 / 人浏览
冬治夏病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等理论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多年来,我科夏季开展的“三伏贴”疗法,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小儿体虚易感、关节疼痛、痛经等虚寒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治未病
  “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未病”一词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长期下来,人们对处于这个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最后,“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应四时变化的饮食调护、传统的运动保健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及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调养体质,增强个人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