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BMD(骨密度)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目前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BMD。
(一)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二)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三)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肝移植与骨质疏松
随着肝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和免疫抑制剂的发展,移植后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大大提高。然而,肝移植后出现的骨质疏松及其直接导致的骨折严重影响了受者的生存质量。移植后骨质疏松主要和术前的骨量减少及术后的快速骨量丢失有关。
研究发现,多数肝移植受者术前已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大样本研究显示,等待肝移植受者的腰椎或髋部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6.6%,骨量减少发生率为48%,而BMD正常的受者只占15%左右。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BMD(骨密度)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目前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BMD。
(一)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二)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三)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肝移植与骨质疏松
随着肝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和免疫抑制剂的发展,移植后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大大提高。然而,肝移植后出现的骨质疏松及其直接导致的骨折严重影响了受者的生存质量。移植后骨质疏松主要和术前的骨量减少及术后的快速骨量丢失有关。
多数肝移植受者在术后短期内出现快速的骨量丢失。研究显示,肝移植术后1-6个月骨量丢失显著,腰椎和股骨颈BMD下降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达24%~65%,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免疫抑制剂、遗传因素、手术因素、术前的骨量丢失、长期卧床、缺乏日照等。
四、预防
对于所有肝移植患者,包括BMD正常者,都要考虑骨质疏松的预防性治疗。应在移植后立刻进行,因为多数骨量丢失发生在术后的早期阶段。
可行的防治措施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降钙素、雌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3。许多研究表明,双膦酸盐类药物对于预防移植后骨质疏松非常有效。活性维生素D3,可通过对抗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肠钙吸收减少和减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降低移植后的骨量丢失。
五、治疗
若移植前已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则术前就要进行治疗。主要药物有:
(1)钙剂和维生素D:是常用的治疗慢性肝病患者骨量减少的药物;
(2)双膦酸盐类:可抑制骨吸收,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性骨质疏松,是目前防治移植后骨质疏松最有前途的药物;
(3)降钙素:具有镇痛、减少骨丢失作用。肝移植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骨痛者首选降钙素治疗;
(4)激素替代治疗: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使用雌激素不仅可减少骨量丢失,且肝功能损害等的不良反应不明显;
(5)维生素K2:有研究发现,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用维生素K2治疗后,腰椎BMD较对照组升高,且无副作用发生;
(6)甲状旁腺激素:间断、小剂量应用甲状旁腺激素有刺激骨重建的作用。骨吸收抑制剂对骨形成也有抑制作用,但目前该类药物尚未在国内推广。
骨质疏松症对肝移植相关人群的长期生存及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