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EVIOUS
‹ PLAYBACK
STOP
PLAY ›
NEXT »
随着护理部“磁性护理 爱心服务”活动方案的推行,手术室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出多项关爱患者服务举措。
手术室市南病区第一住院部主要配合小儿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外科手术,且小儿患者多。由于病痛的折磨,手术室内陌生的环境,会使患儿产生不安全感,甚至恐惧心理。针对患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手术室护理团队从细微处入手,为患儿提供温暖贴心的护理服务。
对于手术患儿来讲,在等候区等待手术是心理波动最明显的时间段,患儿常常因恐惧不安而哭闹,手术室护士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考虑到儿童对色彩敏感,对新鲜事物富有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科室购买了《宝宝最好奇的十万个为什么》、《安全知识我知道》、《格林童话》等图文并茂的系列图书供患儿和父母进行亲子阅读。图书色彩鲜艳,故事情节简短清晰,能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图书表面光滑,方便每日擦拭消毒,保证患儿的阅读安全。患儿在亲子阅读中等待手术,有效转移了患儿的注意力,让孩子感觉温暖安心,不再恐惧,既学到了知识,也让等候时间不再漫长,得到患儿的喜爱和家长的感激、好评!
进入手术间的患儿也会有陌生恐惧的心理,如患儿哭闹不利于术前准备和实施麻醉,为了让手术间患儿不再紧张恐惧,能够开心愉快的接受手术,手术室利用手术间的高清显示屏,播放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在手术台上看着心爱的动画片,甜美的进入梦乡……
“爱心服务”无止境,手术室护理团队将继续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踏实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生命保驾护航!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9月3日,中国介入性超声医师培训推动项目在我院黄岛院区隆重举行。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何文会长和朱强秘书长亲临大会并发表讲话。会上,近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超声同仁聆听了12名知名介入超声教授的讲解,我院腹部超声科也现场演示了8例手术。
会议由我院超声科主任王宏桥担任主持。副院长张国庆于开幕式致欢迎辞,何文会长、朱强秘书长分别进行了开幕式致辞及会议总结。当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主任谢晓燕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主任彭玉兰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严昆教授、山东省立医院超声科主任梁波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介入超声科主任张巍教授及我院黄岛院区腹部超声科主任赵诚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座,何文会长对授课及提问进行了点评与讲解。下午为现场手术演示环节,我院王宏桥主任、赵诚主任及于宁主任团队进行了PTCD引流术、经皮肾造瘘术、胸膜穿刺活检、甲状腺囊肿硬化治疗及淋巴结穿刺活检等介入手术演示。
本次会议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黄岛院区综合部、业务部的通力协作,与会各方人士对会议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我院的后勤保障、院容院貌都给予了极大肯定。(腹部超声科)
利用微创技术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当今国际成人重建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我院骨科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近日,关节外科崂山病区主任张海宁成功开展了省内首例侧卧位DAA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愈了一例男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该微创术式可使患者在术后次日下地完全负重行走,并保留正常的步态,真正实现了快速康复理念。
据悉,DAA微创技术作为国际研究热点,是目前国际上所有髋关节入路中唯一的神经间隙联合肌间隙入路,具有不切断或劈开任何肌肉组织,最小减少软组织损伤的特点。而国际上及国内一线城市开展的绝大多数DAA入路为仰卧位,存在显露及操作困难,对器械、假体及设备要求高以及学习曲线陡峭的缺点。而侧卧DAA的出现则避免了此类缺陷,使得利用普通器械即可顺利完成微创手术。该技术的实施也填补了省内空白,为我院微创关节置换技术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关节外科崂山病区)
8月30日,崂山院区收到一封来自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人民网市长留言板的感谢信。
信中写道:“感谢急诊科大夫对82岁高龄老人的精心诊治,大夫态度和蔼,护士素质值得肯定,10年如一日如亲人般对待患者......”字里行间装载着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信任依赖和满满的感激之情。
崂山院区急诊科建于2007年1月27日,是崂山区建立较早的三甲医院急诊科,主要承担崂山区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近十年来,急诊科始终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平等、耐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及其家属,用良好的医德医风、过硬的医疗技术、亲切温暖的服务赢得了病人及家属们的尊重与信任。科室在建立之初即设立并完善“院前急救→急诊门诊→急诊检验、检查→急诊病房→综合ICU”急诊绿色通道,急危重症患者从发病到抢救到痊愈至随访可享受到“一站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急诊科秉承闻铃而动的宗旨,打造“急救先锋”科室品牌。2013年医院急诊科成为省重点学科,标志着急诊科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急诊科,他们立足本职、高效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急救先锋”品牌含义,我们要为急诊人点赞!同时,我们倡议全院职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满腔热忱倾注医疗的态度,学习他们安全、快速、有效的急诊精神,学习他们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服务品质,更好地诠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持续为青岛市乃至胶东半岛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崂山院区综合部 徐晓敏 张云)
今年暑假,我院职工子女开心地享受到了院工会派送的“假期福利”。
首先在院领导的关心下,工会顺利开办了首期职工子女暑假托管班,解决了部分双职工子女假期无人照看的后顾之忧,假期托管班共接收职工子女近30名,配备专职老师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给予检查辅导,还带着孩子做游戏、下棋、看动画片,工会领导经常来看望孩子,还买来了文体用品作为奖励给孩子们,我院职工餐厅的师傅们每天送来可口饭菜,满足孩子们的营养需求,吃的好,玩的好,学的好,让孩子们开心过暑假,家长们安心忙工作。
另外,为祝贺我院职工子女高考取得佳绩,院工会特别为今年高考金榜题名的职工子女,准备了开学礼物。今年高考,我院共有41名职工子女取得优异成绩,考入国内外各类高校,其中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家211重点院校的有7人;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艺术类专业人才有3人,充分展示了我院职工家庭教育的成果。
“假期福利”措施受到了职工和孩子们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工会将继续以“员工为本 真情服务”为宗旨,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升职工幸福感。(工会 刘琳琳)
为进一步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市北院区党总支发起健康伴您行活动,配合市北院区与市北周边社区今年即将开展的双向转诊工作,主动联系周边社区,建立长期健康教育宣讲服务,为院区周边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8月30日,由市北院区党总支书记石新艳带队,组织党员骨干走进市北区瑞安路社区,院区综合内科支部书记兼管理部副主任、综合内科副主任张杰涛教授为瑞安路社区居民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讲授了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治疗、预防等方面,讲解通俗易懂,受到居民们一致好评。培训结束后,党员们为居民们测量血压,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发放市北院区宣传册及专家简介等。
瑞安路社区领导表示,因为社区的老年人较多,对健康知识缺乏,需要有爱心的医务工作者为他们进行相关知识指导,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感谢市北院区党员们的献爱心活动。石新艳也表示将建立定期送健康活动,将一些老年病、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定期送到社区,真正将“两学一做”精神在每位党员中生根发芽,时刻谨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市民的健康卫士。
今年6月山东省医务工会在卫生系统开展了医务职工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申报活动。院工会认真组织,积极申报,近日传来喜讯,全省卫生系统共有34个项目获得资助奖励,其中我院有4个项目申报成功,是获得奖励项目最多的单位。骨科左振柏的“跟腱微创缝合器”、神经外科朱慧的“一次性可调固定带及气管套袋”、黄岛院区呼吸内科林存智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未来发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质量管理评价部孟冬梅的“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JCI思维的医院精益化质量管理体系”4个获奖项目,每项获得资助经费5000元。
本次活动开展以来,各分工会做了大量细致的申报工作,全院共申报了70多个项目。院工会联合医务处、护理部组织了院内专家评审,优中选优,推荐参评。此次参评项目选题新、质量高,紧密结合职工岗位工作中形成的科技创新“五小”(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改造)优秀项目,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我院职工的创造活力,组织引导职工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建功,搭建了职工创新服务的平台,推进了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工 会 毕珍玥)
青大附院有一位“奇人”,病人称之为“裴一针”。他既是西医神经病学博士生导师,又是中医针灸学博士,是山东屈指可数运用西医结合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医生。上周五下午,青大附院市南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针灸学博士裴海涛教授坐诊青大附院名医堂,在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诊室,记者目睹了令人难忘的一幕。
●现场:
几针下去,不会说话的患者开了口
上周五下午,青大附院市南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针灸学博士裴海涛教授坐诊青大附院名医堂,在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诊室,记者目睹了令人难忘的一幕。
一家三口走进诊室。患者60岁,从高密来,妻子和儿子陪同,手里拿着在当地医院做的各种检查报告。裴海涛主任看过病人片子说,这是脑梗死后遗症。当时患者口齿不清,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儿子说:“不能进食,吞咽困难,一喝水就呛。当地医生建议经鼻插管往胃里导入食物,慕名来这儿看看有无更好方法? ”
裴海涛主任从盒子里拿出几根长十五厘米针灸针,在患者喉结部位的不同位置扎了三针,随即问患者名字。患者竟奇迹般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在旁的妻子激动得近乎落泪。裴海涛主任又在患者后颈部扎了几针,然后让患者儿子去买牛奶和水。半小时后,患者可以自如吞咽牛奶,喝水也不再呛咳。一家人,来时愁云密布,走时兴高彩烈。
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裴海涛教授
青大附院市南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针灸学博士
●经历:
出身世家,39岁成为神经内科正教授
裴海涛出生医学世家,源于对医学的热爱,16岁半考入山东医科大学。21岁考上研究生。实习时发现对所学学科不喜欢,放弃读研。以全校第二名成绩考取留校,并交换到青大附院神经内科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 22岁开始给医学院本科生上课。两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生。 32岁成为硕士生导师,35岁成为科主任,39岁成为正教授。
在神经病学,尤其是脑血管病领域,裴海涛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掌握了渊博的理论知识。当年,为了教学和临床,神经病学课本他几乎能背下来。也正因为他对脑部结构了如指掌,所以日后针灸时,他才敢于突破和创新。
●钻研:
学习中医,年届不惑成为针灸学博士
目前临床,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所谓中西医结合,是指西医看完了,再看中医。很少同一个医生两者兼具,既懂西医,又懂中医。裴海涛教授贯通中西医。
1992年,裴海涛还是主治医师,他发现医院的针灸医生常来病房给患者扎针。当时他不太认可针灸能治好偏瘫。有一个患者胳膊和腿完全瘫痪,针灸后能抬起来了,这让他感到惊奇,并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于是在工作之余开始跟随针灸医生学习针灸。 1994年,他参加了全国针灸年会。会上,国内著名针灸大师孙申田教授展示了他的绝活,针灸治疗 “球麻痹”。 “球麻痹”是脑中风即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后遗症,临床表现是吞咽困难,喝水呛咳。他决定,要把这个绝活学回来用于临床。
2000年,已经是科主任和正教授的裴海涛重新当起了学生,考取了孙申田教授的针灸学博士生。已经是正教授的西医学者,又成为中医博士,这在医学界真是个不多的佳话。
●创新:
中西结合,屡屡创造医学史上的奇迹
脑血管病是40岁以上人群可怕的健康杀手。裴海涛说,针灸有两个优势病种,一是疼痛类疾病,二是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一般先采用西医治疗。当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时才采用针灸治疗。
其实,针灸同西医一样,也有最佳治疗期。越早期介入,效果越好。裴海涛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成功地抢救了一例昏迷抽风72天的重度病毒性脑炎患者,创造了青大附院百年历史上的医学奇迹,获得医院重大奖励。还有一位患球麻痹的外籍华人,插胃造瘘管一年半了,走遍了国内外西医及康复治疗,被告知,拔管无望,需要终身带管生活。裴海涛连续针灸了50多天,病人终于拔掉胃造瘘管,自己进食,目前工作生活得有滋有味。
裴海涛告诉记者,对于头痛、头晕及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偏瘫失语、尿失禁,球麻痹所引起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格林—巴利综合症及昏迷等病症,针灸有明确独到的疗效。▲▲▲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张丽玲
五大院区
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