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EVIOUS
‹ PLAYBACK
STOP
PLAY ›
NEXT »
青大附院有一位鼻科专家,他的门诊需要一个月前预约。在中国鼻颅底外科领域,他的手术量居全国前列。
采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姜彦之前,记者上网搜索了患者对他的评价。
姜彦大夫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2010年我儿子被花生米呛到,在我们这边医院被误诊为气管炎住了一晚上,凌晨我儿子已瘫软不省人事生命垂危……至今历历在目!是姜彦大夫把我儿子抢救过来的,当时我爸都要给姜彦大夫跪下了,姜彦大夫谦和的把我爸扶住不让我爸跪,姜彦大夫的笑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笑容!感谢!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现在我依然对姜彦大夫对青大附院心存感激!
这样的对姜彦赞美和感激之词有很多。其实,作为医生令姜彦自豪的远不止这些。从事医学的人会知道,鼻颅底外科手术很难! 难到什么程度呢?鼻颅底外科手术全部属于4级手术,在外科4级是最高难度的手术。至今国内涉及到该领域的医院和专业医生少之又少,开展较好的仅有北京宣武医院和湖南湘雅医院。2017年3月,姜彦牵头创建了省内第一个、国内第三个亚专科鼻颅底外科,并组建颅底肿瘤多学科协作组,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科、神经外科、眼科、神经内科、病理及放化疗科MDT。一年来,多项成果十余次在全国大型会议上发言,应邀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的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南昌大学附属医院和省内多家省级医院专题讲座,而姜彦的鼻颅底手术量做到了全国前列。
医学发展就是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
姜彦告诉记者,鼻颅底外科是鼻内镜外科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上世纪90年代,青大附院已开展鼻内镜手术,但仅限于鼻息肉、鼻窦炎等常规手术,对鼻颅底病变,并未涉猎。
2005年时,国内只有一位北京的专家在做鼻颅底手术。青岛有了鼻颅底肿瘤患者,就从北京请这位专家来手术。他不可思议的是这位专家一个人就引领了整个中国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每次专家来,姜彦就给专家当助手,寸步不离地跟着专家手术,前后有5年光景,参与了近百例鼻颅底手术。
姜彦是山东省第一届眼耳鼻喉科专业毕业的学生,正宗科班出身。她母亲也从医,受家庭熏陶,他深爱医学。在专业领域他偏向鼻科。鼻内镜外科最顶尖的就是鼻颅底外科,他一直内心里充满了仰慕和向往。
鼻颅底外科与脑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都有交叉。过去颅底的一些肿瘤,脑外科是需要开颅解决的,而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鼻外科医生因为鼻颅底这个区域神经血管错综复杂,也不敢触碰。这些疾病便成了手术的禁区,患者的治疗也成了空白。医学的发展就是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要突破,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远赴世界最顶尖颅底外科中心学习
2014年,他觉得时机成熟,已积累多年鼻内镜手术经验,内镜技术炉火纯青,他可以向更高的方向迈进。
在院里及科里的支持下,他远赴世界最早开展鼻颅底外科也是技术上最顶尖的医院——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颅底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做访问学者,开始为期半年的学习。
姜彦很感谢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使他脑洞大开,在从医方面接受了全新的理念。
他十分珍惜在美国的学习时间。每天从早晨7点到晚上6点一直跟着不同的美国医生手术,三个手术间,来回穿梭。同去学习的也有不少其他国家的医生,他们一般跟了一台手术,完事就回去休息了。
晚上6点手术间关门了。他又跑到ICU病房跟着医生看患者的术后情况,一直到9点医生结束查房。
然后,他还不甘休。从晚上9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二三点,在UPMC的解剖室,他一个人静静地把白天看过的手术再重新在标本上演练一遍。有些不解的地方,第二天问老师。白天看手术,晚上练手术,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一直坚持半年结束美国的学习。他这半年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相当于常人五六年的努力和收获。
鼻颅底外科是难度大风险高又精细的手术
每个周二下午是姜彦教授鼻颅底外科专病门诊。这一天,全国各地在其他医院无法手术的患者会涌向这里,最远的来自新疆、江苏等地。他们慕名而来,多由当地医院医生推荐到这里治疗。每个患者至少要问诊半个小时,常规患者会带来二三十张片子,区级、市级、省级医院的各种CT和核磁,他需要一一捋清和判断。鼻颅底外科手术是一个难度非常大、风险非常高,要求又非常精细的手术,直到今天,国内能做这个手术的也为数不多。
在美国学习期间,他见过一个典型病例。一个14岁的美国小伙,颅底区域的巨大纤维血管瘤,由于肿瘤巨大、侵犯的区域之广、病变之复杂,前后医生做了5次手术,前后输了6000毫升血,几乎把身体的血液换了个遍,手术费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可每次手术完和手术前,患者的妈妈都要对医生说谢谢谢谢!这在国内是不可想像的,没有哪个医生敢尝试反复给患者做5次手术。
姜彦颇为感触。医生的自信从哪里来?从病人的信任中来,从一个个成功的病例中来。他或者说他们这个学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不断从别的医院转过的患者,一个个成功的治疗,激发了他们上升的信心。姜彦说,他很感激医院的王新生理事长和科室的老主任李娜教授,是他们高瞻远瞩,支持发展鼻颅底外科,才使得今天的青大附院鼻颅底外科让其他同级医院望其项背。
他的鼻颅底外科手术量位居全国前列
2015年1月,姜彦回国。2月就独立开展了鼻颅底外科手术,大获成功。5月就在院里的支持下组建了MDT。超人的努力和超人的速度是常人无法想像的。
2016年,平度一位女性患者,不到30岁。几年前一场车祸,她失去2岁的孩子。由于过度精神刺激等因素停经。辗转多家医院吃了几年的药也没好。患者求子心切,最后找到姜彦,姜彦经过详细诊断查出患的是垂体泌乳素微腺瘤,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手术成功,现在患者已生了宝宝。
鼻颅底外科主要治疗各种鼻颅沟通性病变及颅底肿瘤。由于涉及到颅脑和重要的颅神经因素,放化疗对该区域肿瘤也慎之又慎,又由于病变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来就诊时往往已到中晚期,如果不能及时手术治疗,多数是会致命或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姜彦提醒:出现以下症状:.不明原因头疼、视力突然下降、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颈面部发麻、不明原因耳鸣、嗅觉障碍等,这些症状持续出现,就要到鼻颅底外科检查,做颅底核磁等一些影像学来进行排查。
除了鼻颅底外科手术,姜彦还常规做各种复杂性鼻炎鼻窦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手术,每周两个手术日,每个手术日7、8台手术,每周大约做16台手术,一年各种手术达700余例。每周一上午是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他侧重鼻科方向,一般他的门诊号一个月前一放号,立即约满。他的鼻颅底外科手术量位居全国前列。
相关链接:鼻颅底疾病包括脑脊液鼻漏,前、中、侧颅底肿瘤(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脊索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胆脂瘤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晚期鼻咽癌的综合治疗,颅底转移瘤等颅底疾病,以及外伤性视神经病、鼻颅眶沟通肿瘤、鼻眼相关性疾病等等。鼻颅底疾病发病率并不低,但治疗困难重重:首先是疾病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一旦确诊多是中晚期,甚至可能会被漏诊;其次,颅底解剖位置深在;此外,鼻颅底疾病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危险程度更高,风险大、预后差、患者常遗留严重并发症。鼻颅底外科就是利用鼻腔这一人体自然腔道,采用内镜等微创技术,达到神经血管错综复杂的颅底区域,现在青大附院鼻颅底外科不仅可以经鼻腔进行手术,包括经口腔径路、经耳后等径路,均可进行颅底区域的手术。因此,长期以来这类手术被认为是外科学界的“手术禁区”。(转自《青岛晚报》)采访背景 : 2016年12月12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签署与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协议,先后派出两批专家团队对当地医院进行帮扶。作为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的王其新教授,两次代表医院奔赴西秀区人民医院实地调研,商讨帮扶事宜、开展教学查房、讲座培训等,成为青岛“援黔教授”第一人。
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王其新教授成青岛“援黔教授”第一人
在人满为患的走廊上飞奔,跑的脚不沾地,还要准确避开一个个步履维艰的大爷大妈或者抱着孩子的大叔大婶,随时做好准备抢救一个又一个突发病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休克、昏迷、大出血……这,就是急诊医生的日常。临床医学40年,急诊25年,这样紧张忙碌的工作日常,王其新教授经历了不计其数。
1993年,王其新教授率先挑头成立山东省内首个ICU病房,当时仅有12张床位,王其新教授也因此成为国内较早的一批急危重症专业医生,山东省急救医学重点学科创始人以及山东省首位急诊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由于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王其新教授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今他凭借丰富老练的临床经验和令人艳羡的科研成就成为山东省首届名医联盟名医,他独创的急救医学“青岛模式”,使得青医附院急救团队成为“高确诊率、一流的服务、零投诉”的省重点学科。
“为患者提供最经济的治疗方案,电话随时为患者服务”
尽管众多成就和光环在身,但王其新教授更喜欢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普通的医生,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患者,接不完的“问诊”电话,随时解答病人的病情。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看见患者康复更有成就感了。
王其新从医40余年,他是“大医无边”的追求者
2017年12月27日上午,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办公室里,在对王其新教授院长进行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王其新教授陆续接到了4位患者打来的电话,每次接前他都对记者示意抱歉,但在电话那头对患者及家属却又和蔼可亲。
“倍他乐克吃着效果很好?吃着很好就行,叫他下周二来复查一下。”
“啊,术后恢复不错?挺好,那就慢慢调养,定期复诊!”
……
一般来讲,病人每次问诊都需到医院挂号排队才是正规流程,而王其新教授的患者却有着可以随时免费电话问诊的“高级待遇”。每当听到家属反馈患者病情好转,王其新教授都特别欣慰。
“不少患者都来自周边农村,经济条件差,来青岛看次病很不容易。所以我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给他们提供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减少家庭负担。手机也为他们24小时开机,有时候一个电话能解决的,就别让老乡们再跑一趟了。”
大医无边:四十几年如一日诊断手法精准老辣
“急诊科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第一站,出现发热、中毒、休克、大出血等各种紧急状况都会率先被送入急诊。年轻医生不愿做急诊大夫,觉得任务重、风险高、压力大,但这也是最锻炼医生综合素质的学科。”说起自己的工作,王其新教授从不觉得疲乏和厌倦,反而神采奕奕、胸有自豪。经过无数次与死神搏斗后,这位临床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急性心血管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危重疑难杂病的救治上独有建树,术前诊断相当精准。
王其新在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工作照
2017年12月22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西秀区人民医院签署帮扶协议一周年之际,王其新教授带领团队赴黔教学查房。一位患有肝大水肿、呼吸困难病史的男性患者引起了他的注意。据当地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位患者患有“冠心病”5年半,辗转了贵州多家医院仍久治不愈。在王其新教授细细听诊之后,推翻了“流行病”——冠心病的诊断,确诊其患有如今并不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果不其然,“对症下药”之后,患者的情况已经有明显好转。
时隔三天之后,王其新教授回青参加一个危重病例的会诊。近1个月来,已经80岁的胡大爷胸闷、憋气并伴有双下肢水肿,被送到医院时情况非常危急,心率150次/分,血压60/40mmHg,呼吸极度困难。急诊ICU主任潘新亭介绍,这位老大爷年龄较大,同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病,而且多年前在法国进行过“冠脉搭桥”和“下肢动脉搭桥”两次大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是老人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
凭借敏锐的职业敏感,王其新教授认为胡大爷的症状不像单纯的冠心病,肺内严重感染、胸腔积液等多病共存,更像是肺炎引起的。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大家重新确立胡大爷的治疗方案,抽出胸水3000毫升,经综合治疗,目前胡大爷病情好转,已经脱离呼吸机了,再过两天可以出院。
受访时胡大爷精神矍铄,他竖着大拇指说:“多亏王院长带队的急诊科让我重获新生,青大附院的医疗水平真是厉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一点都不比法国差!”
“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每一次抢救都竭尽全力”
在王其新教授40年的从医生涯中,可谓是经历了多次突发事件。非典时期、汶川地震时期、禽流感时期……每一次暴风骤雨的来袭都让他更坚强,他所指导的急救团队更在岛城名医圈有口皆碑,实现了“高确诊率、一流的服务”。每当看到心电图上重新恢复了波动和跳跃时,王其新教授总是如释重负,他说,他的从医生涯此生无悔。
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陷入悲痛之中,王其新教授扛起了青岛市抗震救灾医疗专家组组组长的重任,青大附院成功抢救了12次位灾后病人。
杨兴玉老妈妈就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地震发生那年,老人94岁,当被送至青大附院时情况非常危急,陈旧性心肌梗塞让老人产生严重的胸痛、胸闷,立刻手术能够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手术中有随时可能心脏骤停的危险,王其新教授和大家一起,预想到手术可能会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最担心术中心跳骤停。手术中,老人的心脏果然停止了跳动,好在急诊团队早有“准备”,提前安装了起博器,让老人的心脏起搏成功,最终手术顺利完成,老人恢复健康。
抢救的病人康复是令王其新最满足、最自豪的事
“杨妈妈仍然健在,今年103岁了,身体非常硬朗。去年,老人百岁寿辰,她的儿女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还寄来全家福的照片光盘,真替他们高兴。”说起这些曾经救过的患者,王其新教授的眼神里总是会流露出满足感和自豪感。
大医无边,不断创新追求,是王其新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在急救急诊行业颇有建树的不二法门。“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每次一次抢救都要竭尽全力。”王其新教授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有严密的诊断思维,认真分析研究病例,术前进行全方位的预判,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才有把握应对每一个突发情况。“虽然我从事的是高风险的职业,但是我对自己的业务能力高度自信,但是抢救时仍需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这是实现成功救治的秘密武器。”
“医学需要传承,不遗余力传授知识和技术给下一代”
作为急诊学名医,王其新教授在专业上取得的成就是令人艳羡的,但他身上肩负压力和期望也是常人很难体会的。尽管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王其新教授仍坚持着每周二、三、四连续三天门诊,往返于市南、黄岛和平度。根据医院安排,他还要带领科室负责人行政查房,检查病例、术前讨论制度执行情况、出入院管理等等。同时,王其新教授还是青岛北部医疗中心(平度)项目小组的负责人,目前医院正在建设,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议事日程。
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的老主任,王其新教授还肩负着学术研究和培养医学人才的使命,“中华医学需要传承,医学专家就要著书立说供后人继续研究和参考。”王其新教授在国内首次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心哀(2008年写入欧洲指南,2017年写入中国医师协会治疗心衰指南),第一个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塞(2005年山东省科研立项),发表国际论文8篇,省级以上论文百余篇,参编全国本科教材《内科学》。
除了医疗工作之外,王其新教授还承担着带5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不遗余力地教给他们我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才能给医疗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发展好。老百姓身体健康才能有保障,奋斗永远在路上。”(转自青岛新闻网)
1月4日,我院核医学科病房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集科学、人文为一体的,规范化、现代化核素治疗病房,标志着我院规范化治疗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当日,蒋光峰副院长、医务部孔心涓主任等,在科室王振光主任、王叙馥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核医学科新病房。
国内最早创建核医学科的单位之一
我院核医学科始建于1960年,是国内创建核医学科室最早的单位之一。1961年开始临床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并自1964年开始承担青岛医学院核医学专业教学工作。1980年,核医学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核医学科扩大规模,建成了具备功能检查、脏器显像、放射性核素治疗等功能的综合性科室。
一流团队,先进设备
我院核素治疗病房现有医护人员16人,医院终身医学专家坐镇。学科带头人专业水平突出,在核素诊断与治疗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科室引进了多名影像、核医学专业及临床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为学科发展储备了有生力量。
病房设有隔离床位22张,配备完善的健康宣教、辐射防护监测与管理系统,包括多媒体患者宣教系统、钛米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辐射剂量实时监测系统、放射性药物全程给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放射性废物智能处理系统、统一低碘配餐服务等。
在科学规范诊治的同时,科室加强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管理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和辐射监测,做到对放射性污染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将辐射危害降到最低,以确保患者、医务人员及周围环境的辐射安全。
重点特色治疗项目131I治疗
目前,核医学科病房主要开展分化型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131I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89Sr治疗,恶性肿瘤的125I粒子治疗,骨质疏松治疗等项目。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131I治疗是科室重点特色治疗项目。131I作为碘的同位素,与食物中的有机碘一样,可以高选择性的被甲状腺组织或甲状腺癌细胞摄取,并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β射线,引起靶细胞水肿、变性、坏死,从而将残余甲状腺及癌灶消灭,达到降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目的。
131I治疗的方法是通过口服131I溶液,使得131I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靶向定位并吸收进入残余甲状腺细胞及残余甲状腺肿瘤细胞中,达到治疗目的。
DTC术后,经131I治疗后可取得很好疗效。据报道,131I治疗后DTC患者10年总体生存率为92.38%。其中,颈淋巴结转移组10年生存率为98.09%,肺转移组87.50%,骨转移组80.41%,可明显提高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
率先引进核医学病房服务机器人
科室在开展常规核素治疗项目的同时,在健康宣教、患者管理、辐射防护监测与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
科室在全国创新性地率先引进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代替医护人员,执行病人生命体征测量、辐射防护宣教、辐射残留及环境放射检测、送药、巡检、查房等病房服务,并提供远程视频问诊、实时回答病患疑问等增值服务。在保护医务人员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治疗准确度。
此外,病房内完善的视频集成监控与对讲系统方便了医护人员实时巡诊,及时发现并处置不适患者,减少、避免意外伤害。辐射剂量实时监测系统不仅能够随时监测患者体内辐射残留剂量,且最大程度减少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辐射暴露。每个病房均配置多媒体电视,患者住院隔离期间可通过多媒体电视了解疾病信息、辐射防护知识,浏览影视剧、电影及音乐节目等。
为防止患者在服碘前后摄入含碘食物影响治疗效果,科室在营养餐厅的协助下,为131I治疗患者专门定制了低碘营养套餐,每日三餐均按时配送至病房,最大程度做到患者规范化诊治与管理。科室建成了微信公众号,为广大患者提供全方位健康与辐射防护宣教与指导。
全面、科学、规范化的核素治疗病房的启动,为广大患者及时诊治提供了便利,为辐射安全防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核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将竭尽全力,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11月18日,青大附院心内科崂山病区于海初团队成功完成山东省首例经导管准分子激光冠脉内斑块消蚀术(ELCA)。随后又应用该技术成功救治一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患者。
两名患者在辗转北京、上海多家医疗中心后,均被告知是需心外科开胸搭桥手术治疗的严重钙化、支架内严重狭窄的复杂冠心病,如果采用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静脉桥血管10年后约40%将出现病变而失去功能,需二次开胸搭桥,但二次搭桥死亡率极高。
于海初团队精心研究后,决定采取微创方法,不开胸不用全麻的经导管准分子激光冠脉内斑块消蚀术,成功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病人生命。
手术过程中,于海初团队通过股动脉穿刺将介入导管送至患者冠脉口,在导丝通过狭窄病变后,将消融导管送至病变处。经过20次的激光反复消蚀后,再用球囊高压力反复扩张,达到了极好的治疗效果,无需再植入支架。术后当天,患者就可以自由活动和进食,无任何不适症状。
于海初术后指出,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其直接碎化斑块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复杂病变的处理,包括支架内再狭窄、CTO、支架扩张不全、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病变、桥血管病变、钙化病变等。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对血管壁进行平整预处理及对血管闭塞段减容,将为使用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实现长期疗效提供有力帮助。
医院成功完成山东省首例准分子激光冠脉内斑块消蚀术,是于海初团队积极开拓进取、不断努力求索的成果。
近年来,该团队一直密切关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最新技术进展,此次,青大附院心血管内科经导管完成准分子激光冠脉内斑块消蚀术为山东省第一、第二例,标志着山东省心血管介入治疗跨上新台阶。
相关链接:准分子激光冠脉斑块消蚀术(ELCA)
ELCA是准分子激光冠脉内斑块消蚀术(Excimer Laser Coronary Atherectomy)的简称。激光治疗冠脉内病变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因早期并发症多、安全性低,早期的激光技术逐渐被淘汰。
近些年,新一代ELCA技术问世,具有更短波长的紫外线光源,更细的导管设计以及脉冲式发射的冷光源,有效性、安全性明显提高,并在欧美国家及日本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进一步验证。ELCA在PCI中处理血栓、无法穿通或无法扩张的病变、慢性闭塞以及支架扩张不足中可发挥独特作用。
准分子激光是一类脉冲气体激光,混合惰性气体与卤素元素作为活性介质以产生短波长、高能量的紫外线(UV)脉冲光源。激光穿透深度与波长直接相关,采用UV激光(更短的波长)拥有更浅的穿透深度、释放更小的热量以及更少的不必要组织损伤。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协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省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的统一部署以及《青岛市深化与贵州省安顺市扶贫协作责任分工方案》要求,我院在市卫计委统一组织下,于今年5月3日正式对口帮扶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选派关节外科田少奇、放射科李志明、急诊内科张振晓和重症医学科陈月华4位医师赴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开展5个月的医疗卫生驻点帮扶工作。
创新机制,由单一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深化为全面合作
经两地卫生计生委、区政府及青岛市赴安顺市第四批挂职干部团队的多方协调,5月3日,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与青岛大学医疗集团签订协议,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正式加盟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这也是青岛、安顺两地间首个集团化发展的共建医院。安顺市及西秀区相关领导与青岛大学医疗集团总院长王新生参加了相关活动。
整体推进,学科联建和技术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田少奇、李志明、张振晓和陈月华4位医师到达西秀区人民医院后,迅速深入临床一线了解科室、患者、设施设备及相关工作制度情况,在短时间内熟悉环境,克服语言障碍,积极投入临床工作。帮扶期间,4位医师共开展院级培训15场、科内培训50场、带教查房190次,培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次;诊治门诊患者1349人次、收入院300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60余例;义诊1200余人次;救治危重症患者会诊416例;开展了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技术等填补安顺市或西秀区技术空白的医疗项目10例。
同时,结合医院学科、专科发展需求,协助医院成立安顺市首个关节外科特色专科,组建了规范化重症监护室,对急诊室功能区划进行科学调整,协助引进和运用64排螺旋CT以及西门子1.5T磁共振,西秀医院相关学科建设与规划日臻完善,人才梯队培养趋于成熟。
精准对接,各帮扶科室业务工作有声有色
李志明博士在放射科帮扶期间,针对临床对于冠状动脉CTA及CT增强扫描的迫切需求,入科后首先对放射科内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解剖基础培训,使大家了解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及常见变异。并邀请西门子临床应用工程师给大家现场讲解冠状动脉CTA、主动脉CTA及其他部位的增强扫描技术。通过每日一次的晨读片讨论,进行典型病例及疑难病例学习,鼓励年轻医生发言,培养其正确的影像诊断思路。建立定期学习制度,让每位医师通过PPT准备、讲座及问答,熟练掌握了各种常见病影像学表现。通过开展MRI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讲座,对全院医师进行了磁共振基础知识、检查适应症与禁忌症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的培训。
张振晓医师来到急诊内科后,首先对急诊进行重新布局,进行红、黄、绿区的再次划分,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科学分流就诊,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救治,并完善了急诊急救体系及流程,合理利用急救资源。同时,对急诊常见危重病种,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根据国内外相关诊疗规范,制定了规范的急救流程图,并在急诊相关科室组织培训学习与现场模拟操作,做到了诊疗规范化、流程化,科学化。组织开展了针对全体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相关急救技能培训,建立了院内急救体系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了西秀医院的急救水平。此外,还开展了首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填补了院内技术空白。
陈月华医师到岗后针对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尚未成立的短板,积极筹备,组建了ICU病房,病房于6月8日正式开业。至今已成功抢救了包括消化道大出血、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脑出血、重症肺炎等危重患者20余人,填补了西秀区人民医院的科室空白,为全院各临床科室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还开展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使西秀区人民医院微创技术进一步提升。承担了全院危重、疑难患者的会诊工作,完成了几十例脓毒血症、甲亢危象、脑外伤等重症患者的救治,并协同其他科室及时完成了小学生马蜂蜇伤等突发事件的处置。
我院首批援黔医疗专家团队在两地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双方医院的具体安排下,圆满完成了第一批对口帮扶工作,赢得了西秀医院领导、同事与患者的一致好评,被安顺市卫生计生委聘为“安顺市医疗卫生特邀专家”,被西秀区卫计局评为“ 援黔先进个人”,用实际行动为医院,为医疗集团,为青岛卫生人赢得了荣誉!
机器人外科被誉为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代表国际临床机器人最高学术水准的第九届国际临床机器人大会(Worldwide Congress of Clinical Robotic Surgery Association,CRSA)于9月21日至24日在美国芝加哥市UIC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600余名顶尖专家学者大伽云集本次会议,分享了上消化道、结直肠、肝胆胰、心胸、妇科、泌尿、内分泌、疝与腹壁、抗代谢手术、基础研究、数字医学、荧光显像技术、计算机辅助模拟手术等领域最新成果。会议包括远程视频演讲、手术演示、周宁新教授纪念会演讲、专题讲座、壁报等,就机器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顶尖技术及最新进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
青岛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第一临床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董蒨教授,胃肠外科主任周岩冰教授,胸外科主任矫文捷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就“数字医学”“机器人精准胃癌手术”“中央型肺癌机器人袖状肺切除”等领域所取得最新研究成果做精彩学术演讲,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临床机器人应用更加精准”,提出了“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强调临床机器人外科和医学影像技术结合,数字影像技术指导下的精准外科、杂交手术等。会议最大亮点之一,应国际临床机器人主席Mark Dylewski教授的邀请,董蒨教授作了题为“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在儿童巨大肝肿瘤精准肝切除应用”,“Dong氏肝段分类系统及人类数字肝脏库(HDLD)建立及应用”两个专题演讲,代表我国详细介绍了数字医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所取得最新成果,展示了所建立的世界最大的数字肝脏库及以董蒨院长命名的基于数字医学大数据研究最新成果Dong氏肝脏分段系统,学术水平之高,数据量之大,引起了巨大轰动,也成为此次会议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及认可,国际临床机器人创始主席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国际著名肝胆外科学家Giulionatti教授点评指出,董蒨教授团队所取得成就,填补该领域空白,为精准外科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董蒨教授主编国际首部《小儿肝胆外科学(第二版)》,内容更加详实,大量数字医学影像资料,多媒体可视影像,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中国临床机器人外科经历了十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此次大会专门设立了纪念世界著名临床机器人肝胆外科学专家、中国临床机器人领域的开拓者周宁新教授纪念报告会(Ningxin Zhou Memorial lecture,Grow of robotic Surgery in China),应大会主席邀请,此次会议中方代表团团长周岩冰教授在主会场向与会专家学者追思了周宁新教授为世界临床机器人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详细介绍了我国临床机器人十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报告指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临床机器人手术得到广泛推广,手术量呈井喷式增长,单机手术量及创新手术种类屡破世界纪录,其中我院心脏外科、胸外科及胃肠外科团队所取得的佳绩也是其中亮点之一。
周岩冰教授将我国临床机器人发展历程分为起步、广泛应用及精准机器人外科三个阶段,尤其是以我院董蒨教授团队为代表的、联合国际著名企业海信集团近年来所取得数字医学大数据成果对疑难肝胆、胃肠、心血管、泌尿、胸外科手术术前评价、手术规划及手术模拟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走在世界前列,30分钟的演讲非常系统详细地向世界介绍了我国临床机器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赢得了到会专家一片赞誉的掌声。纪念报告会由Giulionatti教授主持,他充分肯定了我国临床机器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未来该领域发展寄予厚望。另外周岩冰教授作了题为“术前胃周血管评估指导下的机器人胃癌精准淋巴结清扫(The accurate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 navigated by thepreoperative imaging reconstruction of celiac artery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演讲,这是利用我院数字医学平台对胃癌患者手术前进行评价和手术规划,首次提出了胃周血管高风险分型和非高风险分型标准,实用性强,可避免了淋巴结清扫过程中误伤血管风险,提高了精准淋巴结清扫的程度。日本国际著名胃癌外科学家Uyama教授点评指出,我院胃癌机器人手术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利用数字医学平台对患者血管状态进行评估,提高了手术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性,可以作为胃癌手术前评价、手术规划及术前模拟手术重要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矫文捷教授做了“机器人袖状肺切除治疗中央型肺癌(Robotic assisted loberectomy for central lung cancer)”专题演讲,这是目前国际最大例数中央型肺癌单侧及双侧袖状肺切除的综合报道,矫文捷教授团队利用机器人完成了许多高难复杂手术,且手术更加精准,其精美的手术技巧得到与会专家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欣欣向荣,临床机器人所独有的微创、精准、高效的特征,在支撑高品质外科手术、提升患者安全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必将开启精准外科手术的新时代。短短的三天会议,我院专家学者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和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研讨,充分展示了我院近年来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彰显了我院深厚的学术氛围及国际化学术水准,必将对推动我院学科建设、国际化进程起到积极影响。
五大院区
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