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EVIOUS
‹ PLAYBACK
STOP
PLAY ›
NEXT »
值此第106个国际护士节之际,青岛市卫生计生委、青岛市科协、青岛市红十字会、青岛市护理学会于5月5日在济南军区第一疗养院八一礼堂隆重举行了我市“5·12”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我院护理人员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妇产儿科黄岛护理单元总护士长王薇获青岛市第七届李桂美突出奉献护士奖;急诊门诊总护士长修麓璐及手术室市南护理单元副护士长郑岩所分享案例获青岛市十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案例;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王雷及重症医学科市南一二护理单元副护士长林辉获青岛市首届十佳男护士荣誉称号;重症医学科市南一二护理单元董海成获“南丁格尔杯”首届男护士技能大赛单项状元奖;重症医学科崂山护理单元杜忠军、重症医学科黄岛护理单元盖玉彪、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王雷获“南丁格尔杯”首届男护士技能大赛护理专项技术能手称号;心血管内科市南护理单元副护士长刘翠、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副护士长张楠楠分别获青岛市首届“急诊急救临床护理实践”说课比赛一、二等奖;消化内科市南护理单元Feeling圈及肾病科血液净化室黄岛护理单元脉动圈获青岛市十大优秀护理品管圈;小儿外科黄岛护理单元孟瑶获青岛市第四届“威高杯青年护士技能大赛单项一等奖。
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孙黎惠教授,我院护理部主任魏丽丽出席了表彰大会,向各获奖选手表示祝贺并合影留念,充分肯定了我院各选手取得的成绩,同时希望获奖选手发扬、践行和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护理部)
由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主办,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协办的第五届垂体腺瘤大会于4月21日至4月22日在古城西安召开。作为代表国内垂体腺瘤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本次盛会云集了国内垂体腺瘤相关领域各路大牌专家,并在会上发布了《TSH腺瘤治疗共识》,填补了国内垂体腺瘤方面在TSH腺瘤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
大会分为“专家专题演讲”和“垂体腺瘤手术视频比赛”两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包括来自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任直教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副组长、北京天坛医院张亚卓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贺世明教授在内的国内顶级专家分别就垂体腺瘤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做了专题报道;在第二环节中,来自协和医院、华山医院、唐都医院等各大医院的十个团队参加了比赛,神经外科兰小磊副主任医师代表我院参赛。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参赛团队,经过与国内顶级医院同行的激烈角逐,最终取得了第七名的成绩。通过比赛,一方面成功展示了我院垂体瘤专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技术实力,树立了团队信心;另一方面,也更加明确了我院在垂体瘤综合治疗方面与国内外顶级水平的差距,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为贯彻落实我院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全面推进亚专科建设、打造特色精品学科、提升我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神经外科在丰育功主任带领下对内镜治疗垂体瘤专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在医院和科室的关怀支持下,以姚维成主任为首的内镜团队在垂体腺瘤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姚维成早在几年前就通过鼓励年轻医师前往天坛神经内镜中心深造、外派到德国内镜中心学习等方式为内镜技术在科室的推广储备人才。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姚维成教授为首、包括兰小磊、薄勇力、李照建等副教授在内的强大垂体瘤外科手术人才梯队。垂体瘤外科团队在业务上勇于创新,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内镜经蝶扩大入路切除侵袭海绵窦内垂体瘤手术(EEA)、内镜经蝶窦鞍上肿瘤切除手术等高难度技术。垂体腺瘤的综合治疗涉及多学科不同领域,我院垂体瘤团队已同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耳鼻咽喉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兄弟科室形成多学科MDT合作,积极开展岩下窦取血诊断ACTH腺瘤、联合耳鼻咽喉科开展颅鼻沟通病变手术。风雨见彩虹,辛苦努力后终有收获,我院垂体瘤外科团队通过多年努力,终于使我院垂体瘤综合诊治技术领跑山东省、并在国内拥有了一席之地。在院领导和科室的大支持下,垂体瘤外科团队将一如既往、继续前行、为取得更大的成绩努力奋斗。(神经外科 陈雪)
近日,市南院区血管外科成功运用经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完成2例累及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这是王豪夫教授团队将开窗支架技术在腹主动脉成功运用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目前,该项技术在国内仅北、上、广等大的血管外科中心能够开展。该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血管外科在胸主动脉疾病的诊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一例患者为65岁老年男性,2月前发现胸主动脉多发透壁溃疡,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常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将导致左锁骨下动脉,甚至左颈总动脉封堵,导致严重后果。患者遍访国内血管外科名医后慕名来到我院求诊王豪夫教授,王豪夫教授在门诊为患者制定了经锁骨下动脉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手术方案,这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专家给出的治疗方案不谋而合。王豪夫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与准备,发现患者同时合并左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为了同时解决胸主动脉透壁溃疡与左颈内动脉狭窄两大难题,王豪夫教授团队与介入手术室、麻醉科密切配合,成功实施省内首例经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支架开窗腔内修复术。术后造影后,患者胸主动脉支架位置好,完全覆盖透壁溃疡,左锁骨下动脉,左颈内动脉显影好。患者第二天即下地活动。
第二例患者为67岁老年男性,患者半年前曾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导致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术后出现左上肢肌肉明显萎缩、运动障碍,求诊于王豪夫教授。王豪夫教授分析患者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大量血栓形成,手术可能导致椎动脉甚至颈动脉栓塞,特为患者制订了“先溶栓后开通”的手术方案。历经两次手术,患者锁骨下动脉血栓成功溶解并经左锁骨下动脉为原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开窗,精准开通左锁骨下动脉。患者当天即下地活动,无任何脑梗症状,双上肢血压基本一致。
运用开窗支架技术能够完成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甚至左颈总动脉等分支血管的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术,避免了开胸低温体外循环、开腹手术的巨大创伤,为无法耐受手术的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院血管外科王豪夫教授团队的胸、腹主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均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李君 李永欣)
近日,我院鼻颅底外科联合眼科、神经外科等再次成功救治筷子插入眼眶颅底患者!
一位 47岁男性患者,饭后起身时摔倒头部撞到餐桌,桌上的木质筷子自左上眼睑刺入左侧眼眶,随即左侧视力丧失、不能睁眼,当地急转诊来我院。在眼科、神经外科门诊会诊后,患者被转到鼻颅底外科。因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颅眶贯通伤,不除外颅内眶内继发严重感染的恶性后果,遂收住耳鼻咽喉科。
姜彦主任联合眼科杨先、神经外科兰小磊、放射科郝大鹏主任进行了多学科会诊,讨论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评估眼球损伤、颅内血管和脑组织损伤情况。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左侧眶内上直肌外侧自前向后至视神经孔异物影,视神经受压内移,颅底骨折、贯穿,脑组织受压。专家们在多学科会诊后为患者制定了电磁导航下经鼻内镜联合眶缘切开径路的手术治疗方案。
杨先主任、姜彦主任带领胡丽婷、陈敏主治医师共同为患者进行手术。耳鼻咽喉科李娜教授、眼科孔庆兰教授现场督导。在Fusion电磁导航系统辅助下,专家们准确定位了异物位置。异物位于眼球后方,直插眶尖,刺入颅内,导致患者视神经损伤重。专家们顺利取出异物,异物为木筷断端、长约5cm。手术定位精准,创伤小,经仔细处理,无脑脊液漏和大出血。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继续抗感染和康复治疗观察。
这是鼻颅底外科今年收治的第二例筷子插入眼眶颅底患者,该类急症十分凶险、病情危急。今年2月,我科曾利用电磁导航辅助内镜下成功救治两根筷子插入眼眶和颅内的两岁男童,患者恢复正常,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鼻颅底外科在2月份引进电磁导航,系胶东半岛首台颅底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常规开展使用,为许多鼻颅底复杂肿瘤手术解决了术中难题,相关临床研究也已经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发言。此次手术的成功再次体现了我院鼻颅眶急危患者的抢救水平以及多学科合作能力,为今后我院该类疾病诊治开启了新模式,将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推上了新高度!
4月27日,黄岛区隆重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150名劳动模范,其中我院肝胆胰外科西海岸病区主任曹景玉教授被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颁发了证书和奖章。
曹景玉现任我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兼西海岸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梅奥诊所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山东省普外科分会委员兼任手术学组副组长,山东省抗癌协会肝胆胰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肝胆胰外科微创治疗,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术80余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手术50余例。近年来申请主持并完成山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青岛市科技局课题1项,鉴定科研成果2项,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于2008年到新疆参加了援疆工作半年,2009年被评为医院“十佳医生”,并多次被评为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患者的无限关爱,曹景玉把“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事业的准则,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心系患者、心系医院,视患者为亲人、视医院为家,全年中没有白天黑夜,更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只有病人的需要,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对待病情严肃认真,对待技术精益求精,自始至终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精神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4月21-23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会疼痛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中西医结合疼痛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疼痛学专家聚焦疼痛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创新,整合国内外疼痛领域的学术资源,就中西医结合疼痛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展开深入精辟的讨论,600余人参会。
本次会议成立了神经病理痛、癌痛、软组织疼痛、腰背痛、银质针、心律变异等14个专家委员会。我院疼痛诊疗科徐凤和副主任当选银质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于俊敏当选为心律变异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在手术室已经是第29个年头了,这是我最热爱的工作。 ”从满怀憧憬的手术室新人,到世界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大管家”,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总护士长赵林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型护士。一张张解剖图谱,一篇篇护士日记,一本本手术常规,一项项发明专利……记录了她不停歇的29年。每当医院有新手术和疑难手术,手术台上总有她的身影。她和医生们还为达芬奇机器人改进定制了十几种材料,赢得达芬奇公司点赞。
毕业一年站上移植手术台
1988年,赵林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到青大附院实习,手术室是她第一个接触的科室。一年的轮转后,经过双向选择,她成为了一名手术室护士。 “手术团队共同完成手术让人很有成就感,觉得在这里能不断学到新知识。这里开展的新手术和复杂手术特别多,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挑战。 ”赵林回忆道。
进入手术室后,赵林得到了老护士们无私的帮助。为了不断提高自己,赵林阅读了大量的解剖书籍和手术操作指南,熟悉手术步骤,做笔记,画解剖图谱,画完后标注重点的解剖部位。每一次手术前,赵林都要反复看笔记,手术中研究每一个医生的手术操作特点和配合要点。刚毕业一年多,赵林就成为肾移植手术的洗手护士。当时,赵林还只是一名新人,但护士长给了这个年轻人最大的信任。站上手术台,在如此重大的手术中和其他医护人员紧密配合,直接传递手术器械和设备,这次经历对赵林来说是突破性的。此后,赵林在不断的学习中快速成长。
参与达芬奇在青首台手术
作为手术室总护士长的赵林,堪称达芬奇的“大管家”。青大附院是国家卫计委首批审批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医院,也是山东省唯一获得引进资格的地方性医院。提前半年,赵林和同事们就分批到香港进行培训,同时不断研究有关达芬奇机器人的各种资料。 2014年10月,青大附院完成了达芬奇机器人的装机,回想起首台手术的情景,赵林依然历历在目。
“前一天晚上7点左右开始装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一直到11点半左右才结束。按照医院的要求,第二天就要进行肾脏手术,之后我和手术医生一起做了手术模拟演练,做完就凌晨1点半了。因为早上8点就要开始手术,所以护士们都没有回家,继续进行术前准备,一直忙碌到凌晨2点半。”赵林说。装机过程中,大家发现达芬奇机器人所需的电凝连线厂家没有提供,如果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借用根本来不及,赵林和医生以及达芬奇机器人的工程师临时用原有的电凝线进行改造,顺利解决了装机问题。
创新获达芬奇公司点赞
在使用达芬奇机器人的过程中,赵林和青大附院的医生们也在不断地与这位机器人“医生”进行磨合,前后改进和定制材料十几种,真正实现了达芬奇机器人为医生和患者服务。例如,开胸手术标准配置的主动脉灌注针比较短,无法满足达芬奇机器人的需要,赵林配合医生们前后尝试十余种材料,最后把针进行了改造,实现了达芬奇手术中的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稳定器的连接套管,达芬奇公司在国内已经断货,为了顺利进行手术,赵林和医生利用其他连接管自己制作了连接套管,达芬奇公司得知后都很诧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达芬奇公司在国内医院是由同一个工程师来维护,他告诉我,我们医院的达芬奇机器人是故障率最低的,而且我们的达芬奇机器人从来没有在手术中出现过故障,这也是我们精心维护的成果。 ”赵林说。近几年,青大附院的手术室引进了许多国内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在赵林看来,自己的工作能够与当下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紧密结合,是一种幸运。
专攻疑难手术还获专利
已经成为青大附院手术室总护士长的赵林,现在主要参与达芬奇手术、肝脏移植、心脏移植等疑难手术和紧急病号的抢救。手术中遇到紧急情况,赵林也会立即上台。她还拥有手术纱布清点车、移动外伤清创车、俯卧位头垫三项专利,另有两项专利正在申请中。与此同时,和同事们一起编写和修改手术规章制度,也成为了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达芬奇手术的不同阶段,都要更换不同的手术器材,以达芬奇心脏手术为例,一名护士在手术中要负责两百多种手术器械,必须对所有的器械都非常熟悉。一个步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台手术的节奏。记者看到,仅仅一项达芬奇机器人全弓置换手术的规范,就有7页A4纸。此外,赵林和同事们还在致力于提高护理品质。
“青大附院全院共有220多名手术室护士,一名合格的手术室护士,需要经过5年的培养。入职10年,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全面的手术室护士。此后,会对优秀的护士进行专科培养,我们已经建立了20多个外科专科,每个专科有4到5名护士。病人把全身心交给我们,凭着这份信任,我们就应该为病人恢复作出最大的努力。 ”赵林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马晓婷
2017年5月15日是我国第24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每天一点碘,健康多一点”。
关于碘,您了解多少呢?
碘对人体来说,很重要吗?
碘是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
如果孩子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等。胎儿所需要的碘全部来自母亲,因此,孕妇碘营养不足会造成胎儿缺碘。如果孕期严重缺碘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对碘的需要量明显多于普通人群,需要及时补充适量的碘。
成年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它主要损伤婴幼儿的脑发育而影响人口素质,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以痴呆、矮小、聋、哑、瘫痪为主要临床特征)和亚克汀病(以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特征)、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它实质上属于微营养素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缺铁性贫血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素营养不良疾病。
城市人群也缺碘吗?
碘缺乏病不仅发生在农村,也发生在城市。
2009年,辽宁、福建、浙江、上海等4个沿海省份开展了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上海地区孕妇尿碘水平低于150微克/升人群的比例占55.4%,表明生活水平较好的城市同样存在人群碘营养不足的问题。
人群补碘的措施有哪些?
补碘的措施主要有碘盐、碘制剂和富碘食品等。我国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是普及加碘食盐。
此外,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非碘盐冲击严重、食盐加碘措施尚未有效实施的地区可采用碘油或碘片作为替代或辅助措施。应用的主要对象是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儿童。
也可以通过服用含碘保健品和食用海带、紫菜、贝类等富碘食物补碘。
为什么说食盐加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
碘缺乏病预防控制的根本措施就是补碘。
正常成人每日需要的供碘量约为150微克,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由于自然环境缺碘是长期存在的,因此补碘应遵循长期、微量、日常和生活化原则。
食盐是人体的每日所需。人类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食盐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价廉、能够长期坚持食用的优势,成为补碘的最佳途径。
不同人群碘的推荐摄入量是多少?
0-3岁为每人每日50微克;4-10岁为每人每日90微克;11-13岁为每人每日120微克;14岁以上为每人每日150微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为每人每日250微克。
沿海地区人们食用海产品较多,为什么也要食用碘盐?
2009年,卫生部在福建、上海、浙江、辽宁等4省(市)开展的沿海地区居民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显示,海带、紫菜、海鱼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区居民中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很低,居民膳食碘摄入来源于这类食物所占的比例相应很低。
沿海地区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膳食中的碘84.2%来自于加碘食盐,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13.1%,来自于饮用水的碘占2.7%。如果食用不加碘食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风险很大。
哪些人不宜吃碘盐?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患者中的少数人,因治疗需要遵医嘱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盐。
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他们每天从食物和饮用水中已经得到了较高剂量的碘,这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碘盐。
食用碘盐与甲状腺癌发生相关?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食用碘盐或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相关。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无论是否采取补碘措施,无论碘摄入量是增加、稳定或下降,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都增加。
有研究提示,当前甲状腺癌的“流行”部分归因于甲状腺筛查,并与高分辨率B超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对隐匿癌或微小癌的过度诊断相关。
居民如何正确购买和使用碘盐?
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碘盐,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购买时要辨认清楚。
购买的碘盐要妥善保存,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
为防止碘丢失,烹饪时不宜过早放入碘盐,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避免用碘盐爆锅、长时间炖、煮,以免碘受热失效而失去补碘的作用。
五大院区
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