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EVIOUS
‹ PLAYBACK
STOP
PLAY ›
NEXT »
今年7月,随着青岛市医疗护理服务价格的调整,患者对公立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和需求的期望值大幅提高,而医院的护理人员现状却是:国家二胎政策放开,护理队伍年轻化、临床护理工作压力大、为了解决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借鉴“磁性医院”管理理念,构建护理支持平台。按照我院《2016院发98号》文件要求,护理部积极推进“磁性护理·爱心服务”护理服务品牌构建及实施方案落实。截至目前,所有科室均创立了自己的护理服务品牌,统一了护理服务理念,第一阶段品牌构建初步完成。
7月18日,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孙黎惠在全院周会上对“磁性护理·爱心服务”活动实施方案进行了发动和部署。随后,护理部主任魏丽丽在全院护士大会上对“磁性护理·爱心服务” 活动实施的背景、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措施进行了解读。科室护士长们带领所有护士实施头脑风暴,全面发动,让大家充分认识磁性护理理念,知晓磁性护理方案实施的背景和目的,掌握具体的实施方法,最重要的是让护士理解开展磁性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护患双满意”,让护士们积极主动参与实施。
8月15日至10月17日,利用周一护士长例会的时间,科室护士长分别对科室的护理服务品牌及服务理念,患者及护士需求的现状调查,拟采取的措施及预期目标进行了汇报,各护理单元根据自己专业方向,分别制定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创新性优质护理服务举措,并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要。重症医学科开展的“假如我是一名病人”系列活动让护士们意识到“视病人如亲人”,只是护士单方面的主动是不够的。作为医护人员最成功的应该是“被病人视为亲人”,护士才能更好的将工作进行下去,做到“护患双赢”。小儿外科的“每天沟通一刻钟”活动,让护士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己任,为患者提供贴心、及时、准确的服务,使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运动医学科每月进行“磁性护士评选”,评选出操作技术好,工作态度端正,对病人有耐心、爱心,团结同事的磁性护士,给与相应的奖励,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11月18日,护理部举办的“磁性护理·爱心服务”演讲比赛上,护士们讲述了一个个与患者间真情付出爱心相助的真实事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激励着每一个护理工作者继续践行“磁性护理·爱心服务”的理念。
截至目前,“磁性护理·爱心服务”活动第一阶段品牌构建已经初步完成,并取得了预期目标。第二阶段活动也已开始启动,主题是营造温馨之“家”。通过创造温馨的就医环境、优化的就医流程来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就医和工作环境,创造出一个个“温馨之'家'”,使患者及医护人员感到家的温暖。
“磁性护理·爱心服务”活动的开展,是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护理部为提升护理团队感召力和凝聚力提出的,旨在吸引大批优秀护理人员用爱心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最终实现护、患双满意的目标。(护理部“磁性·沟通·服务” 护理通讯组)
肝胆胰外科面对的病人大多集危、难、险、重为一身,包括急性重型胰腺炎、复杂疑难胆管结石、肝胆胰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其中,腹膜后肿瘤因位置深、重要脏器被推挤、周围血管密集、解剖结构复杂、手术空间狭小,被外科医生视作难以逾越的“生命禁区”,而要切除长在这个部位的肿瘤,相当于在“生命禁区”里“排雷”。在青大附院肝胆胰外科,就有这样一位“排雷”专家,从医三十载,他与患者“肝胆相照”,抒写医者仁心。
潜心钻研罕见病,探路外科手术“禁区”
腹膜后肿瘤是指在腹膜间隙组织里长出的肿瘤,相比肝脏肿瘤等其他脏器肿瘤,腹膜后肿瘤虽然总体发病率不高,但属于肿瘤界的疑难病种。腹膜后肿瘤位置特殊,位于腹膜后的一片区域内。腹膜后肿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但手术难度很大,曾一度被视为手术“禁区”,这是由于腹膜后肿瘤紧挨着腹内重要脏器和大血管,手术中极易引起大出血,又易与其他腹部肿物混淆,稍有不慎患者就有生命危险。
邱法波之所以将腹膜后肿瘤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源于他医生职业生涯起点时的一次经历。1987年,只有25岁的邱法波作为主刀医生的手术助手,为岛城一名也是25岁的年轻患者做手术。开腹查看发现,这名患者的腹膜后肿瘤是良性的,但位置靠近腹主动脉,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根本无法为这名患者切除肿瘤。主刀医生只能把患者腹部原样缝合,建议他们去医疗水平更高的上海找大医院治疗。邱法波后来得知,这名年轻患者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在去上海的船上跳海自杀了。邱法波对这件事非常遗憾,从此开始钻研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
就大多数腹膜后肿瘤而言,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减少术后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而肿瘤侵及腹膜后大血管是手术彻底切除的主要障碍,手术能否根治性切除,取决于对被侵及血管的处理,因此,若想真正实现对腹膜后肿瘤手术的突破,必须要掌握先进的血管外科技术。为此,1991年邱法波专门赴解放军301医院,进修了血管外科,完成了对血管外科的基本理论学习,并参加了腹主动脉手术,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经验。次年回到青岛后,原本对患者来说是不治之症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从此可以被攻克了。
挑战高难度,15个小时手术切除40多斤肿瘤
此后,邱法波长期致力于肝胆外科疾病和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胰腺疾病的外科治疗,如今已形成一整套腹膜后肿瘤和胰腺肿瘤的治疗方案,他率先开展了巨大腹部肿瘤手术切除、经腹膜外途径切除腹膜后肿瘤等的临床研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就在今年11月底的一天,邱法波还成功为一名罕见的巨大腹膜后肿瘤病人实施了切除手术。这名63岁的男患者来自日照的农村,6年前,他在当地医院已经查出患有肿瘤,经诊断为良性,因为没有特别的症状,这名患者也没有在意,病情一拖就是6年。不久前,这名患者出现了腹痛、腹胀的症状,由于长期受肿瘤压迫,这名患者饮食受限,夜间不能平卧入睡,饱受痛苦折磨。经介绍慕名找到邱法波主任医师,邱法波凭借三十余年的腹膜后临床诊断治疗经验,毅然收下病人接受挑战。
病理诊断显示,这名患者的肿瘤为良性,仍然有治愈的希望,在制定周密详细的手术方案后,邱法波和团队为其进行了手术,手术从当天下午的两点持续到次日凌晨五点,共持续了15个小时,当手术分离钳成功切断肿瘤与病人最后的牵连时,胜利的喜悦在每个医护人员心里蔓延开来。术后经测量,肿瘤重达40多斤,而这一重量的腹膜后肿瘤实属罕见,这也标志着青岛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水平属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经过30多年的潜心钻研,目前邱法波及其团队已完成的腹膜后肿瘤手术数千例,涵盖了各个部位、各种病理类型的腹膜后肿瘤,手术例数及手术的难度位于国内前列,尤其对复杂、巨大、累及多器官、大血管的腹膜后肿瘤,邱法波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并获得了患者的好评。
将心比心,与患者“肝胆相照”
“邱主任对人和蔼、平易近人,对病人的病情总能对症下药,还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斟酌最佳的治疗方案。”“邱主任不止手术前对病人耐心细致,手术后的跟踪检查也非常到位,非常负责任!”在一家医生点评网站上,邱法波曾经的患者给他的留言,饱含着病人对医生最真挚的感激。
“你真心对待患者,患者也会真心对你好。作为一个医生,要想获得患者的信任,过硬的医疗技术是最基本要素。此外和患者沟通的能力也很重要,它是一名医生的‘软实力’。”在与患者交流时,邱法波一身素色白大褂,亲切的面庞上总挂着微笑,一开口温暖的话语很自然地就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来肝胆胰外科就诊的多为高龄患者,且病情严重复杂,往往还伴有肝炎或者肝硬化等病症。“这就更需要耐心细致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一定要让他们清楚为什么做、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医生将怎么处理、最差的结果是什么,提前给家属打好‘预防针’。他说,“沟通上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想问题,及时沟通可行的治疗方案,绝不强迫他们做什么,让病患和家属自己做决定。”
“对抗病魔,医患最要紧的是要风雨同舟。医生不是神仙,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地救助每一个病人。”邱法波说,“只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沟通,大部分的患者及家属都会理解并配合。”
探索高难度微创手术, 机器人手术技术国内领先
医学探索永不止步。青大附院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后,邱法波和团队又开始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外科微创手术治疗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邱法波介绍。结合已有的丰富的手术经验,加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实战,目前邱法波和团队已完成数十例达芬奇微创手术,其中包括10例高难度的达芬奇胰十二指肠手术和6例腹膜后肿瘤手术,均获得成功,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痛苦,其中达芬奇腹膜后肿物手术后,患者最快两天就可以出院。借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邱法波经常为了保留患者正常器官功能,进行高难度手术,比如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保留胰腺功能的胰腺中段切除术,为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
据介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技术。机器人灵巧的手可以像挖地雷一样把肿瘤精准挖出来,该技术在国内走在前列。(转自《齐鲁晚报》)
从事临床肿瘤工作20年,擅长胃肠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等常见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了解常见肿瘤临床前沿及研究进展。根据最新肿瘤诊疗规范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省部、厅级课题4项,主编及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2篇。
任青岛市抗癌协会第一届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内科老年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能正确处理内科急重症病人。从事肿瘤内科工作后,熟悉肿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熟练掌握各种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山东省抗癌协会心理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于该校肿瘤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工作至今。其间,于2004-200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并获得肿瘤学专业博士学位。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休斯顿Methodist医院肿瘤中心研修1年,主攻乳腺癌、肺癌。擅长诊疗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等恶性肿瘤,尤其精于各期别乳腺癌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在乳腺癌遗传易感性、复发转移风险评估、年轻/早发性乳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工作中注重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治疗理念。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著多篇。
医学博士,从事肿瘤内科工作10余年,擅长肺癌、乳腺癌等胸部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热疗等内科综合治疗。
围绕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肺癌免疫治疗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近年来主持厅市级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吴阶平基金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
任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定向治疗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87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临床专业,医学硕士,对常见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擅长对肺癌及消化道肿瘤的化疗和分子靶向等综合治疗。近年来申请主持及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主编及参编著作3余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兼任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和山东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定向治疗第四届专业委员会常委。
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系,在本院从事肝胆胰外科专业15年,曾在韩国Severance医院、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医院专修过肝胆胰疾病的综合治疗,尤其是微创治疗。擅长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微创和综合治疗。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普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山东省器官移植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率先改进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的术式,有效地降低了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通过对胰腺癌的系列研究,胰腺癌的规范化切除、晚期胰腺癌的内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等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重视胰腺良恶性肿瘤的综合鉴别诊断,早期诊断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继承并发扬了我科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如胰腺炎Ⅰ期方、Ⅱ期方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胰腺炎的诊治,并明显地降低了医疗费用;近年开展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ICU监护,维护器官功能”的个体化治疗的策略,以及肝胆胰脾等疾病并发的各种瘘的诊治等有独特的见解和诊治手段。
以第二完成人参与完成胰胆合流异常与胆道肿瘤的研究,并获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专著一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
五大院区
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