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EVIOUS
‹ PLAYBACK
STOP
PLAY ›
NEXT »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余年。擅长小儿急救及重症医学领域,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主编和参编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收录3篇,专利4项。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儿科学分会小儿呼吸委员、山东省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委员。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急诊儿科、PICU学科负责人。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小儿血液与肿瘤、小儿急救及重症医学领域。目前承担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及软科学奖等共10余项,主编和参编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6篇。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专业学组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儿科重症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2013年获“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专家”称号。
1、科室概况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成立于2016年3月25日,位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目前编制床位 16张,医师6人,护理人员18人。我院PICU是半岛地区首家综合性儿童重症医学救治中心,承担半岛地区危重儿童的救治工作,衔接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和成人重症医学科,收治足月生后4周至14岁危重症患儿。
2、人才梯队
我院PICU目前有医师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均为硕士以上学位,其中科主任为儿科硕士生导师,担任山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急救学组副组长以及山东省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各医师对急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操作医疗设备,形成了以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为主导,主治医师为主体,住院医师为基础的人才梯队,能够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护理团队目前有18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13人,其中科护士长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山东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熟练掌握小儿PICC置管及维护技术。各护理人员训练有素、理论扎实、技术娴熟,能够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细致入微的全方位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功能锻练等。
3、专业特色
我院PICU收治范围为足月生后4周至14岁危重症患儿,以呼吸、循环支持为重点,脏器以及营养支持为基础,衔接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和成人重症医学科。自开业以来我科收治近百名危重症患儿,其中包括重度溶血性贫血、重度血小板减少、重症肺炎、重度有机磷中毒、重度复合性外伤、重症脑炎、脑梗塞、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休克、心跳呼吸骤停、肾上腺危象等危急重症,经积极抢救治疗,绝大部分患儿均恢复健康。
4、科研教学
我院PICU医护人员在做好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CA等收录10余篇,获省市级科学进步奖、自然科学奖10余项,国家专利2项,主持科研课题2项,主编及副主编著作多部。
5、设备条件
科室医疗设备齐全:拥有先进呼吸机16台,其中12台为常频呼吸机,4台为 CPAP,能满足呼吸衰竭患儿有创和无创呼吸支持的需要;编制床位16张,均为符合院感的全透明双人间设置,每张床位配备先进智能一体化Mindray吊塔,吊塔上配备具有中央监护系统的监护仪以及微量输液泵,能够实时严密监测患儿心率、呼吸、氧合等各项生命体征,能够精准地实行液体控速;我科还有除颤仪、KaWe喉镜、冰毯、血糖仪等医疗器械,可满足患儿抢救、治疗、护理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6、学术交流与合作
我院PICU医护人员在做好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多学科学术交流,对于重症患儿积极行多学科讨论、合作,经常就儿科重症医学相关专业热点、难点进行学习、探讨,积极参加儿科重症医学专业相关的会议、培训班等,大大提高了科室医疗及护理水平。
7、科室位置及电话
西海岸院区门诊楼3楼,咨询电话82919756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副主任,青岛市九三学社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委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专家讲师;2010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州ST LUCK’S医院心脏中心,学习心脏超声的临床应用;从事心脏超声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心脏疾病的诊断,专长于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方面的超声诊断。兼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超声专业青年委员、山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超声专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超声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承担5项厅市级课题,参编医学著作3部。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奖三等奖、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论文一等奖各1项。自2013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九三学社青岛市优秀社员。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学博士专业。1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儿童常见病及血液肿瘤疾病诊治技术,参与多项基础及临床课题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参编论著4部。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获得省科技奖多项。
山东省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2016年连续参与开展心脏移植6例,填补了青岛市心脏移植的空白。熟练掌握床边血液滤过(CRRT)、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支持(ECMO)及各脏器支持治疗技术。曾先后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研所)进修学习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了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技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先后承担和参与9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并获奖;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省级以上期发表论文10余篇,SCI文章2篇,参编心脏外科学专业著作1部,外科学国家教材1部。
天津医科大学毕业。自2002年至今从事PET/CT影像诊断工作14年。积累了丰富的肿瘤影像诊断经验。具备疑难疾病分析、解决能力,临床能力突出。主要研究方向:PET/CT肿瘤影像诊断、脑变性病的功能显像。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脑功能显像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岛市核医学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认知障碍协会青年委员;山东省临床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受聘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老年脑健康计划协作组研究员。承担青岛大学医学影像学、医学七年制、东南亚留学生《核医学》课程教学及见习带教工作。参与863计划课题(No. 2007AA04Z235)、青岛市科技局课题(11-2-3-1-(21)-nsh)各1项。主持院级青年基金1项。发表中文论文多篇,参与发表SCI文章3篇。参编医学著作2部:《颅脑MRI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压增高症影像诊断》。
医学博士。2006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师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著名核医学专家王荣福教授。研究方向为肽类分子探针靶向肿瘤研究,所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靶向肿瘤血管多肽显像与治疗实验研究;No. 30870729);申请专利一项(一种用于肿瘤显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多肽)。2008年获“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2009年7月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及学历。
2009年8月就职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要从事PET/CT诊断、SPECT诊断及放免工作,担任扬州大学本科生及留学生核医学教学工作。2013年8月就职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主要从事PET/CT诊断工作,担任青岛大学本科生及留学生核医学教学工作。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SCI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3篇);参与2本书籍部分章节的书写工作。
医学硕士,中国共产党员,青岛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从事核医学临床工作10余年,目前主要从事PET/CT显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肿瘤分期再分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价等,具有较丰富的影像诊断经验,尤其在18F-FDG PET/CT评价淋巴瘤的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价方面有较丰富的工作体会。
主要研究方向为正电子核素PET/CT显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以及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中的作用。在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Medicine,Nanoscal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在《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国肺癌》、《肿瘤》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另外已参与完成国家级、青岛市课题各1项。参编著作3部:2011年参编《影像核医学典型病例精选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参编《核医学》,科学出版社;2014年参编《颅脑MR诊断与鉴别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至今承担了临床七年制、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核医学》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2010年-至今承担了东南亚留学生《核医学》的英文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2007年-至今参与科室研究生的管理及实践教学。在2013年及2016年的青岛大学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国内外进修经历: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正电子PET/CT肿瘤诊断与相关临床研究;2015年6月-2016年8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中心学习正电子核素显像肿瘤诊断的临床研究以及新型PET分子探针的基础研究,参与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中心课题研究3项。
五大院区
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官方微信平台